今年從塑化劑、毒澱粉、胖達人麵包,到大統食用油所引爆的食安問題,搞得社會上人心惶惶,加上最近科技大廠日月光非法排放廢水遭停工事件,更令人憂心台灣社會病了。其實這些一連串違反職業倫理事件的背後,都是一個「利」字。蕭前副總統本月中在參加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時表示,問題的關鍵在企業負責人只看到短期利益,他呼籲現在應該從推廣企業倫理的基本工作做起。
每當一件重大違反倫理的事件出現時,就有社會賢達或媒體大聲疾呼,希望企業經營者要具有社會良心,在企業利益考量的同時要兼顧社會責任。但是這樣的呼籲有用嗎?事實上對於加強品德教育的工作事項,教育部每年都可以列出洋洋灑灑的活動清單,而社會上有各種促進倫理道德的基金會,譬如:張榮發基金會每年花數千萬元出版《道德月刊》免費贈閱各界,但是這樣的作為發揮多少作用?看看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問題,就可以得到答案:從政府到民間,幾乎一致認為台灣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發展。
但是學者早就提出警告,只強調「物質」面、國民生產總值增加的經濟發展觀念,必然會耗損我們的倫理道德資源,因為這種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重視的一定是損益平衡表,而不是道德;企業或個人關心的是財富的累積,而不是社會責任。換句話說,重視經濟就是強調利益,重視利益一定唯「利」是圖,當經濟市場每天訓練我們如何占別人便宜、當唯利是圖的價值觀深植人心時,講倫理道德即使不是緣木求魚,至少是狗吠火車。
由於強調經濟成長,所以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物質享受,是我們祖父那一代不能想像的,但是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比較快樂。學者的研究證實這一點:自從一九六四年以來,美國人不覺得他們的生活更幸福,儘管他們的平均所得是以前的三倍;德國人從一九七○年代到現在經濟成長了一倍,但是他們的幸福感仍然在同樣水準。根據「世界價值觀調查」的結果是:國民年平均所得超過一萬五千美元的國家,就不再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更快樂。
我們的國民平均所得已經超過一萬五千美元,真正有智慧的領導者如果要讓人民的幸福感增加,應該重視的不是物質,而是非物質因素,譬如:良好的親子關係、乾淨的飲用水、敦親睦鄰、完善的社福制度、環境資源永續、減少貧富差距、培養有公德心的公民等,這些不但是使人民幸福珍貴的東西,也是經濟發展不會計算進去的,而能夠創造這些「非物質」條件的背後支柱,就是倫理道德。所以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獎經濟領域的得獎者、印度籍的沈恩(Amartya Sen)教授表示,幸福的關鍵不在於生產貨品的總數,而是價值和教育。社會和個人都應該培養不是只重視物質的價值觀,才能真正提升幸福感。
在一個多元價值、個人主義、工商主導的自由社會,「自由」最容易被解讀為合法的自私,「利益」主導的人際關係,必然造成社會互信基礎薄弱、社群臍帶失靈,個人不但變成孤立,而且對彼此提心吊膽;也使得維繫傳統農業社會穩定的道德主張,幾乎失去功能。「如何在自由社會重建倫理?」是我們當前一個深刻而且迫切的哲學問題。
不論大統或日月光的老闆,或涉入貪瀆的政治人物、司法人員,都知道自己做的是不該做的,但是他們想的是「別人都這樣,我為什麼不可以?」這顯示「利益」對人心的腐蝕力實在太強,即使在這些事件之後,相信我們的社會仍然潛藏著無數「大統」和「日月光」思維模式者,所以只對企業家進行良心的呼籲,無濟於事,可以想像的是,如果不再從深層的道德教育入手,這類罔顧道德者將會前仆後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