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世界貿易組織(WTO)七日在印尼峇里島會議上,達成世貿第一個貿易改革協議,挽救世貿作為全球自由貿易推手名存實亡的僵局,也讓它力倡的多邊貿易體制起死回生。
二○○一年世貿杜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造成區域性和雙邊貿易協定變得愈來愈普遍,且這種趨勢一時難以扭轉,像是目前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為代表的區域自貿談判陸續展開。
這種「雙邊」、「區域」崛起的現象一度讓外界憂心,如果這次在峇里島舉行的世貿部長會議未能達成具體共識,國際社會將對杜哈回合談判以及世貿組織的信譽失去信心,世貿組織「名存實亡」的預言或許將會成真。
所幸,這次會議歷經挑燈夜戰、延長開會,各會員彼此間不斷折衝協調,從印度對世貿組織所提農業補貼規則方案堅不讓步,到古巴不滿決議文中刪除美國對古巴禁運的字句,世貿「關關難過,關關過」,最終在昨天上午通過該組織創立來第一個全球貿易協議。
這項協議內容包括簡化通關程序等的貿易便捷化、支持開發中國家公共安全儲糧,以及促進低度開發國家貿易發展的規定。
這項協議將可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九千六百億美元規模,創造兩千一百萬個工作機會,其中一千八百萬個是在開發中國家。世貿組織通過第一項全球性貿易協議,也為接下來的杜哈回合談判以及其他的多邊國際貿易協商注入一劑強心針。
率團參加世貿部長會議的中華民國經濟部長張家祝認為,世貿這次會議的重點是在多邊貿易協定,如果峇里套案能先完成,後續其他議題就能陸續在多邊體系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