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報導文學第一名 南湖山區話滄桑 選刊 上

王秀英 |2013.12.04
1634觀看次
字級

 三十年多年前,初次攀登台灣最美的縱走路線──能高安東軍,站在山頭上,遠觀那綿密光滑的連延箭竹原野,宛如一匹綠色絲絨,其間的高山湖泊,好似被綠色絲絨襯托著晶瑩剔透的閃耀鑽石。那厚實柔美的雲海讓人想躺在上面,翻騰的雲海裡露著點點山頭,彷彿大海中的島嶼,黃昏時夕陽更將雲海染上一片橙紅。這大自然的美景,無一不使人怦然心動,震撼不已。



 之後的一年多,攀登高山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再遇到景色能媲美能高安東軍縱走路線的高山。直到民國七十一年的春天,登上南湖山區,那不同於綿延著箭竹,以及高山湖泊的能高安東軍柔美景觀,壯闊的南湖大山更加令人感到震撼!



 黃昏時來到南湖圈谷的上方,望向宛如寬闊河谷地形的圈谷底部,那冰河退去,裸露在圈谷上的石礫,在夕陽的照射下,粒粒都耀動著銀灰色的光芒。眼前的景象震懾心弦,站在圈谷頂端凝視著谷底,久久都捨不得離開。



 南湖山區在氣候方面,常為雲、霧、雨、雪所籠罩,造成攀登上的困難,甚至引發山難事故,但雲、霧、雨、雪形成的水卻滋潤了山林,孕育了南湖山區多元且豐富的物種。而南湖東峰和南湖主峰之間的鞍部上,隨處可見到在低窪的板岩堆中,聚積著一灘灘湛藍的水,每個湛藍的小水潭,都如同藍寶石,與鑽石般的能高安東軍高山湖泊同樣耀眼。



 民國九十七年受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委託,在南湖山區從事研究調查。正月初二,在梁老師的帶領下,七位工作夥伴揹著沉重的雪地裝備,以及五天的糧食,前往南湖山區,對攀登者進行訪談,同時勘查南湖山區登山行為模式對於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到了宜蘭縣大同鄉百韜橋,車子離開台7線,進入中部橫貫公路宜蘭支線。這條在日據時期為理番而修築以聯絡台北州和台中州的唯一交通樞紐,中央山脈最北端的長程山地警備道路的基礎上闢建,沿著蘭陽溪,幾乎和中央山脈平行的中部橫貫公路支線,北起宜蘭縣大同鄉的百韜橋,南至台中市和平區的梨山,即所謂的台7甲線,成為聯絡中部橫貫公路(台8線)及北部橫貫公路(台7線)通往宜蘭縣境的要道。



 車沿著蘭陽溪在蜿蜒的台七甲公路上奔馳,冬季公路旁的蘭陽溪水流較小,自四季村開始,沿途溪床上種滿了綠油油的高麗菜、菠菜,春夏之際溪床上除了高冷蔬菜,還有一畦畦的西瓜園。四季村有一對勤奮的夫妻,除了在向水利單位租來的溪床上種植菠菜、玉米之外,平日還在溪旁公路邊做小吃的生意,每回從南湖大山下來,總要到這小攤子上,填飽在山上因胃口不佳而沒吃飽的肚子,再回台北。那妻子說:「向水利單位租用溪床地,一年的租金不算多,但是請挖土機在河床上闢出菜園,花費就很大了,如果來了一個颱風,所有的心血都會被洪水沖走。」



 是啊!在這樣的溪床上種植作物,水利單位收了些租金,農民承擔著洪水的風險,運氣好收成豐碩,運氣不好則血本無歸,個人的損失對農民而言是何等嚴重的事。但溪床上因種植而挖掘溪床,以及施肥、施藥,不但干擾了溪水的流向,更染汙了整個溪流和山林,環境受到的影響和下游民眾飲用水的汙染,這得與失之間的差距,可就大了!



 車子繼續往上,公路邊,山壁下方密布著一條條灌溉用的水管,台地兩旁盡是高麗菜、大白菜、菠菜、萵苣、青蒜等高冷蔬菜園,撲鼻而來熏人的雞糞臭味,表示南山部落快到了。車子在新南山商號前停下來,這傳統雜貨店是攀登南湖大山的最後補給站,有很好吃的薑母藥膳蛋,是登山客來到南山村必定要吃的,有山友說這是一種鄉愁。老闆為人親切,讓旅客在店裡使用洗手間和補充用水,店裡還有高麗菜乾、新鮮木耳等可供登山者補充不足的糧食。



 民國五十年前後蔣經國先生為了安置退除役官兵,當時的退伍士官兵成了修築中部東西橫貫公路及其支線的開路工人,在那個百姓生活困苦,施政艱困的時代,經國先生在開闢的公路沿線成立了福壽山、武陵等農場,種植果樹和蔬菜,以解決當時糧食不足的困境,成功培植了台灣早期所沒有的溫帶水果以及高冷蔬菜,也因此改寫了台灣的農業史。榮民在山中過著孤寂的開路、墾荒歲月,住在那僅能遮風避雨,牆上始終懸掛著蔣公和經國先生照片的菜寮裡,長年守著果園和菜園,四、五十年後榮民相繼凋零。而早年那些榮民耕植蔬果的園地,不斷的被擴充,從四季一路到武陵,整個台七甲線沿途放眼望去的溪床、山坡、台地全都淪陷,被高冷蔬菜所占領,墾殖者卻換成了來自山下,看好高山農業利潤,有點商人味的平地人。



 南山村位於蘭陽溪上游,宜蘭縣大同鄉和台中市,縣市交界的附近,海拔一千三百公尺左右,地勢略為東傾。早期南山部落泰雅族人的作物只有小米和地瓜,橫貫公路通車後,逐漸改變了耕作模式,五十年代末期在農復會和少數平地人的推動下,南山村才開始種植高冷蔬菜。九十七年四月十八日訪談出生於民國十九年的南山部落耆老高阿青談到(林勝力翻譯):



 昭和十六年間(民國三十年),當時的作物只有小米、玉米、地瓜,偶爾有一點點小白米,只能夜晚自己家人躲在屋裡吃,那期間在山裡打獵,就只是為了補充一些肉類。民國四十九年車子通到了紅橋,五十二年才通到南山村,五十五、五十六年間開始種植馬鈴薯、高麗菜等蔬菜,也只是自己吃。 



 在那個時代,人們想要的就只有那麼一點點,能夠溫飽的過日子,也就很滿足了!而南山村名的由來及其演變,高阿青是這樣說的:



 南山村是個河階台地,東邊是蘭陽溪,早晨太陽升起,最早照到的地方就是這台地,因此早期這裡稱為N i b u,也就是「太陽最早照到的地方」。



 日據時期南山村的名稱,翻成中文變成了檳榔村。民國二十幾年時,日本人到南山大約三、四年後,為了管制這裡的泰雅族人,有一天,日本人誘騙路過的族人,請其入內,日本人煮了東西給他吃,這族人回到部落,告知所有族人,要族人到日本人那裡去吃東西。日本人扣留了所有前來的泰雅族人,首先將十五歲以下的族人放回部落去,之後一次放一個人回去,把家裡的土槍拿來交給日本人,再換下一個人回去,就這樣一個個交出家中土槍後,所有族人才得以釋放。光復之後這地區就被稱之為P i y a n a n,也就是「煮東西吃」的意思。(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