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慧學 以般若實現同體共生

 |2006.12.11
491觀看次
字級

【記者黃映禎台北—香港連線報導】星雲大師香港最後一場佛學講座:「人間佛教的慧學」,昨晚在滿場久久不歇掌聲中畫下句點,許多民眾虔誠合掌目送星雲大師離席,依依不捨之情溢於言表。三天來,每天逾一萬兩千人湧入紅磡體育館聞法,形成爆滿景象,一睹星雲大師慈容;今年講座特色之一是同步由有線電視及互動電視網頁即時播放,主辦單位—大會籌委會表示,至少數十萬人同霑法益。

昨晚星雲大師開宗明義指出,「人間佛教的慧學」是一門開發般若自性的學問,也是「人間佛教戒定慧」三學的圓滿。唯有自己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夠活得自在。

星雲大師昨晚繼前兩天講過「人間佛教的戒學」、「人間佛教的定學」之後,仍由慈惠法師提十問,說明「人間佛教的慧學」,就是希望大家從佛法裡開發「真如佛性」,讓每個人都能像觀自在菩薩一樣,以「般若觀慧」來「照見五蘊皆空」,如此才能「度一切苦厄」。

苦是一切煩惱根源,由於「無常、無我」,世俗的快樂無論是感官或精神上的都不究竟,也不長久,都不是真正的快樂。星雲大師歸納苦的原因有七點: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等等的關係不調和,使我們的苦惱顯著且直接。

總說「我」是煩惱痛苦的根本,唯有「無我」智慧才能解脫自在,這也是為什麼學佛要「勤修戒定慧」,要不斷「三學增上」的原因。

針對「人間佛教的慧學」,星雲大師提出「般若緣起是慧的根本、知識巧思是慧的開發、生活行儀是慧的應用、同體共生是慧的圓滿」四點。

星雲大師闡述,人生最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找到自己,也就是所謂的「本來面目」,即「般若自性」。般若是什麼?一般人以為般若是智慧,但智慧不能代表般若,智慧是一般的知識,「知」識生「病」會成愚「癡」,以致聰明反被聰明誤。

大師說,般若是法身、真如、眾生的平等自性,般若是洞悉真理的智慧、是諸佛證悟境界;般若是從真如自性中流露出的智慧方便;但是般若自性的開發,需要透過「聞思修」,才能進入「三摩地」,所以學佛要「多聞熏習」,而且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尤其要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發度眾之心,自己就先要具備各種知識、能力。

對於當今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星雲大師力主佛教徒應該對社會種種問題,以「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吸取醫學、心理學、科學等融和佛法,解除現代人迷思,例如以緣起觀結合心理諮商課程,讓世人更尊重生命、珍惜人身;以佛法的因果觀,舉辦各種成長教育,從課程、活動中學習惜福結緣、慚愧感恩;或以佛法的輪迴觀,邀請專家論文發表,讓人明了薪火相傳,生死一如。

般若不是談玄說妙,還要表現在生活行儀上,成為人間慧用,才有意義。星雲大師舉例說明,佛門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意在培養僧侶的威儀,樹立良好形象,這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條件,更可以成為度眾的方便法門;禮儀合度,也能發揮無言的說教。

此外,在不違傳統佛教的根本教義下,運用現代化的弘法方式,也能化為傳教的方便。

星雲大師說,佛教很多的教義、主張都充滿「同體共生」的思想。佛陀最初創立僧團,就是要打破印度四姓階級的不平等;華嚴宗「十玄六相」所說的「事事無礙」法界觀,就是一種「自他一體,法界圓融」的圓滿世界;《法華經》的思想「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原來一心圓具萬法,萬法就在我們的一心之中。因此,人間佛教提倡「同體共生」,即重視「眾緣成就」,如歷年來國際佛光會在世界各地倡導眾生平等,大家共同為弘揚佛法而攜手努力,視一切會員為同體共生的地球人,積極造福人群,以「同體」來推動眾生平等的思想,以「共生」來發揚慈悲喜捨的精神,如此才能讓地球成為和平安樂的人間淨土。而這一個理想目標的實現,則需要人人具足般若智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