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豐社區居民重造土角厝,找回許多人的兒時記憶。圖/徐白櫻
【本報高雄訊】高雄市內門區土質的黏性特強,用來興建「土角厝」堅固又耐用。當地居民近日利用「舊料」,重組一棟新的「土角厝」,花費一周時間興建完工,不只替參與施工的長輩找回「童年記憶」,也讓青壯年、孩童,有機會親眼目睹「阿公與阿嬤那個年代的家」。
內門流傳一句俗諺—「內門土黏、錢鹹、查某勤又儉」,意謂當地的土質黏,不利農作物栽種,特殊環境造成女子格外勤儉,也讓當地的「土角厝」特別堅固耐用。
為營造社區特色,內豐社區發展協會邀長輩重蓋「土角厝」,蓋房子前,還特別請老師傅指導社區裡的老、中、青世代,如何混合泥漿與稻稈塑成土塊。
由於土塊曝曬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但冬日曝曬耗時,且土方取得不便利,理事長林明政情商家中有殘存土角屋的民眾提供原料,大家協力拆運舊屋土角塊另蓋新屋。社區居民在清晨與黃昏兩個時段上工,花費一周時間蓋好新房子。
「其他地方很難像內門一樣,隨處挖泥土,都可以拿來蓋房子,以後要讓民眾來體驗製作土塊與砌土牆,提供樣品屋給遊客參觀。」社區居民驕傲地說著內門的特色,決心讓土角厝成為更多民眾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