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超明在「提升台灣國際事務人才競爭力」會議上指出,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調查,台灣八年後將成為人才供需落差最嚴重的國家。牛津經濟研究院是牛津大學商學院所屬的專業智庫。它調查全球三百五十二位人力資源專家,指出未來五到十年國際人才需具備四大技能:數位技能、靈活思考力、人際與溝通能力及全球作業技能。牛津經濟研究院共分析四十六個國家的人才供需情況,其中又以台灣的人才供需落差最為嚴重,在四十六個國家中排名最後一位。
陳超明表示,人口數下滑、高教環境不佳,成為台灣國際人才的隱憂,未來台灣人才最大缺口將是高階主管和專業人才。想要解決窘境,應該「運用語言管理、訓練全球英語」作為培養國際事務人才的解藥,提升競爭力。
陳超明舉例,馬來西亞規定大學理工科系必須以英語為官方學術語言,因此能快速和國際接軌;台灣也應參考,要求五年五百億的頂尖大學比照辦理。國際化不只是會說英語,還要培養具有「國際移動力」的人才,年輕人才能擺脫22K魔咒。
陳教授的演講確實指出台灣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嚴重問題。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在去年國科會首屆「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上,已經指出台灣教育的四大危機:人才供需落差、教育體制偏差僵化、人才培育不符需求、國際人才競逐失利。然而,要如何培養具有「國際移動力」的人才呢?陳教授卻沒有交待清楚。
二○一二年月,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行的第五屆「管理學在中國」學術研討會上,余明陽教授發表的論文指出:近十年來,中國各大著名商學院在歐美管理學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位激增,但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力和具有核心原創性的論文卻是鳳毛麟角;在國際上真正有影響力的中國管理學家為數不多,由中國管理學家提出的原創性理論和重大學術貢獻更是少之又少;大量引進的國外名校管理學教授只是利用假期和學術休假在中國兼一份職,拿一份薪水,裝飾一些門面,其發表的論文作者第一單位依然是其國外的名校。「我們努力在走國際化道路,但國際對中國管理學界的認同度並沒有顯著提高」。新加坡和香港地區的大學是走國際化道路的典型,但事實上,辦學的結果是成為了「不在美國本土上的美國大學」,或者是「美國名校商學院的亞洲分校」。
新加坡一位主管官員評論說,這些大學的國際排名的確在日益上升,但他們對本國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發展的貢獻卻在日益減弱,他們的學生需要用更長的時間在畢業以後來適應本國本土的環境和市場需求。他因此強烈質疑,「國際化是否等於美國化或歐美化,是否必須用美國人的語言、用美國人的研究方法,研究美國人感興趣的問題,在美國人認可的雜誌上發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