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過腦瘤的蔡森用,把握六個月黃金復健期,參加音樂、藝術治療等課程,凍結逐漸消逝的記憶。
圖/王昭月
【本報高雄訊】八年前長腦瘤的蔡森永,去年摘除後,記憶卻像流沙慢慢消逝。他不想才六十出頭就失智,近半年來積極參加「瑞智學堂」開設的音樂治療班、藝術創作班,透過心手並用,讓記憶不被歲月太快「偷」走。
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與高雄長庚醫院合作開設「瑞智學堂」,繼音樂治療班後,又開藝術創作班,學員學石頭彩繪、點畫、葉子拓印,訓練手腦。這些評估已輕度失智的長輩們,每次上課就勾起童心,像小朋友般地雀躍。
學員中蔡森永是唯一還沒失智的「特殊生」,他把學習當復健,讓手術後的腦袋不會運轉不靈。
蔡森永原是公司副主管,八年前突然臉部麻痺,腦袋「當機」,四處求醫查不出原因,隔年在家暈倒,才診斷出長腦瘤。醫師建議他開刀,但他怕,多年來除吃中、西藥控制,也到大陸雲南求醫,去年九月腦科醫師說已非開不可,他才鼓起勇氣接受手術。
蔡森永說,他雖然摘除腦瘤保命,思考比以往遲滯、講話也變慢,醫師要他把握六個月的黃金復健期,這次他很聽話,勤上音樂、藝術創作課復健。
高雄長庚醫院職能治療師游敏媛指出,藝術創作課程主要透過手、腦操作,把外在的刺激回饋腦部,延緩失智。像葉拓課程,葉子有不同觸感、氣味,拓印時會刺激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水墨畫課程,則把一名長輩過去學的水墨筆法都點醒,「這就像拿了正確的鑰匙打開了他們記憶的抽屜」!
她說,失智無法治,但可延緩病程,長輩病情緩和,就不必過著封閉的生活,也能減輕子女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