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引起世界關注。儘管此前無論是北京中央政府還是上海市方面都未明言,但《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十九日引述消息人士說,中國建立上海自貿區的背後,一直有TPP(跨太平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的影子若隱若現。這被普遍視為中國在上海設立自貿區的重要背景之一。
據報導,上海自貿區一方面被賦予與TPP規則接軌進行試驗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成為新一屆中央政府利用國際經濟貿易規則重構這一趨勢,倒逼國內體制改革的戰略之舉。
報導引述北京一位看過中國各地上報自貿區案的研究人員說,「上海能在眾多申請設立自貿區的城市中勝出,僅從技術角度講,是上報的方案好」。
報導說,山東青島的自貿區方案,定位尚停留在中日韓自貿區先導區的層面;中國內陸一些城市申報自貿區提出的定位如向西開放等,都不太吸引人;廣東的方案更是連想要幹什麼都沒弄明白。但上海的方案最關鍵的是,「盯住了幾個對中國壓力比較大的變化」,一是TPP談判規則的變化,二是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三是中美BIT(中美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談判。
上海的報告說,「這些談判將導致國際經濟規則的變化,中國如果不跟進,我們會出局,會被排斥在制度之外」。上述研究人士表示,「這幾句話,是上海自貿區方案寫得最有視野的地方,即看到了當前國際上正在出現的變化」。
報導說,近年來,以美國主導的TPP、TTIP談判為標誌,國際經濟貿易規則開始重構。中國該如何應對國際規則的變遷,成為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