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堅持一件事,是多麼的不容易!
二○一三年新一代設計展入圍公布,由於這一屆入圍成績不錯,本想緩和畢業製作帶來的沉悶與競逐的壓力,也順勢鼓舞大夥的士氣──畢竟這是我們並肩作戰最榮耀的時刻,身為畢製專題指導老師的我,約好請同學們去吃大餐。
台灣職人精神
畢聯會主席也是這一班的小班長告訴我,靖懿無法參與這次小聚,因此心裡一直惦念著要打電話給她,除了打氣、順便關心不克參加的原因。當與靖懿通話,她告訴我已經回新竹老家畫圖,我正納悶:都快要展覽了,這時回去不是與組員不合,就是在生老師的氣。是否因為我多年帶畢製專題課程,對四年級的同學太兇悍了?沒想到,她的答覆,讓我的心情一下子掉入深淵。
電話那頭,她告訴我,她的畢製作品做不完,留在台北她連去買便當的時間都沒有,所以選擇回新竹故鄉,有媽媽做飯,她可以省下買三餐的時間,也可以再多畫一些插圖以及將文字整理得更完整。在靖懿說話的同時,我正擦拭著眼角的淚水,原來這個二十歲出頭的孩子,血液中正傳承著一種台灣人身上的職人精神。掛上電話,我靜默了一整夜!
其實一開始,靖懿與芷婕告訴我要做類「失落的百工」系列時,我是反對的!因為在這幾年,新一代設計展各校的選題裡,這一個題材實在是太轟轟烈烈了,而我還記憶猶新,那四個孩子二部摩托車騎全台灣,搶救記錄快要消失的台灣工藝師的辛酸。而這一次,她們的組合只有二個人,一方面怕她們把學長姐辛苦立下的汗馬功勞給弄砸了,另一方面,內心其實是不忍她們再去吃一次苦的!但這兩個勇敢的孩子態度是如此堅定,甚至帶著些許央求的口吻,於是我選擇支持她們放手一搏去執行,還說只有輔大人可以傳承輔大的堅毅精神!我萬萬沒想到,她們兩個人眼中竟然是滿心歡喜的,那一刻的表情實在令人為之動容!
街坊傳統工藝
整整半年,我們反覆推敲著載體與表現形式,從訪視到攝影、插圖到文章撰寫以及風格定調,都一再地推翻再建構,總共記錄了全台五十二個傳統工藝領域的翹楚,人選雖然大部分還是分布在台灣的西岸,但每一個職人的故事,都足以獨立成一部勵志的傳記電影,最後被定調成周報的形式,是希望表現傳統工藝在街坊屹立不搖的精神;一方面也可以透過周報,讓一周一個職人的獨立精神被看見。
靖懿與芷婕總共畫了超過二千張的插圖,以及超過二十萬字的採訪稿,更有無可數計的影像,以及留在她們心中不可數的故事。從國寶大師李煥章解鄉愁的剪紙;賦予毛筆新生命的職人陳耀文;製鼓職人王錫坤繃;出完美鼓聲的想仁和;二水螺溪石硯職人董坐;創新手工燈籠職人的張美美;一絲一線纏繞出美麗春仔花的陳惠美;以及葉明吉、陳萬能、施竣雄、陳朝宗、盧來春等,他們或她們一個個不容許再等下去的傳藝精神,透過這本《職人誌》的出版,讓現在及未來被看見的職人,留下一份給下一輪孩子的備忘錄;也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台灣人記得什麼是台灣精神──職人精神!
堅持當然是不易的,走下去,還必須要有一顆堅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