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施劭嫻
圖/施劭嫻
佛光山惠中寺於今年八月九日至八月十七日,舉辦為期十天的「孝道月報恩梁皇法會」。聽媽媽說起,我才知道原來《梁皇寶懺》乃梁武帝為超度郗皇后所輯成,為中國佛教流傳最久的一部懺,又叫做《慈悲道場懺法》。其法會莊嚴殊勝,其懺悔之情極其動人,是懺法中的「懺王」,可說是懺悔法門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足以代表懺法的所有精華!
說起來實在慚愧,我沒有辦法跟著媽媽一起在大殿裡拜懺文,懺文很長,總是禁不住久站。媽媽聽我這麼說後,笑咪咪安慰我:「你都已經是佛光青年了,還怕沒有進去拜《梁皇寶懺》的一天嗎?你不要擔心,佛陀祂早就在你的心裡種下善的種子了,有一天一定會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我想媽媽說的有道理,雖然我還不如媽媽對拜懺文有著堅定的發心,但在場外負責為所有參與法會的信眾護法,使法會能順利圓滿,這一點我想我是可以做到的!
於是,我在媽媽的鼓勵下,在法會期間到惠中寺擔任佛光青年義工。
梁皇法會的兒童班
佛光山惠中寺的常住很慈悲,為了讓參加法會的長輩能安心做法事,因此,特別在法會外設立兒童班,參加的孩童年齡不拘,並請來各式各樣的才藝老師為小朋友上課。而我們佛光青年在兒童班裡的工作,就是當小朋友的大哥哥、大姐姐,協助老師照顧他們。
我一直很喜歡小朋友,認為這不是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所以自然地接下法會兒童班的工作,而且相信到兒童班帶小朋友一定既開心又有趣!媽媽建議我可以把帶小朋友的心得記下來——或者應該說,是和小朋友相處的感受。她認為,用文字記錄下這些感覺能幫助我了解自己面對小朋友時的心情,了解究竟是不是真的喜愛跟小朋友在一起。我想不通,我喜歡小孩子這點有什麼可疑慮的呢?然而,媽媽提出的建議確實又是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是值得我認真去想想。
智慧型手機的逆襲
兒童班裡的小朋友年齡參差,最大的到國小五年級,最小的至兩、三歲的都有,他們有著非常不可思議的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反應靈敏。只要你拿出智慧型手機,不過幾秒鐘的時間,這些小朋友就自動在你身邊圍成一圈,吱吱喳喳地擠成一堆圍觀你滑手機;甚至就連一個五歲多的小孩子,也能輕而易舉地告訴你要如何操作手機裡的遊戲。
看到這種情形,真的令我十分驚恐!我總覺得,孩子這個年紀所接觸的,應該要是故事、遊戲、繪畫、音樂、舞蹈等舉凡所有對孩子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動,而不應該被智慧手機上的聲光娛樂汙染了他們純稚的耳目。由此可見,身為大人的我們在孩子面前樹立的「身教」是何等重要,要想讓孩子能夠做到自己期望的樣子,首先我們得先從自身做起,從注意細節開始,唯有意識到「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改善孩子的行為,同樣的,孩子也才能感同身受地將我們教導他的道理付諸實現。
小孩子對父母語言的理解往往受制於年齡的認知,尚不能完全理解,然而卻能在父母的行為中以最直接的方式模仿學習。當我恍然對於「身教」的重要有所了解時,我立即收起智慧型手機,並且暗暗決定,再也不在小朋友面前玩手機了。
只管做給他們看
這天,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除了智慧型手機能快速吸引孩子的目光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事物也能有手機一般的魅力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呢?我一面想著這個問題,一面從包包內拿出尚未完成的畫稿繼續畫下去,畫著畫著,小朋友早已在不知不覺間繞滿我的周圍,他們靜靜地趴在桌沿,看我一筆又一筆地畫看得目不轉睛,我還注意到,不只小女生喜愛看,就連小男生也喜歡。我抬起頭端詳著他們一個個單純而好奇的目光,禁不住莞爾一笑,我知道,這回在他們面前做出來的「榜樣」,總算是做對了!
沒錯,孩子就該有孩子的樣子,這才是我心目中孩子的模樣!
別怕,我懂你的心情
遠遠地,兒童班教室就傳來一陣陣的哭聲,進門一看,一個三歲多的小弟弟坐在位子上嚎啕大哭,任憑其他佛光青年晉則、小紅豆和熱帶魚怎麼哄就是沒有用。我見狀,趕緊趨前對他說:「弟弟你怎麼了?為什麼在哭?」
「我要找阿媽……」他嗚咽著說。哦,原來他的阿媽上樓參加法會,把小弟弟托放在兒童班,弟弟看不見阿媽才會哭得這麼傷心。
我蹲在小弟弟身邊,輕聲對他說:「你聽我說喔,我剛才有遇到你阿媽,你阿媽有告訴我一件事,你要不要聽啊?」接著,我認真的跟他說,他阿媽要我來找他玩一個遊戲,遊戲規則是從現在開始,他都很開心沒有再哭,那他阿媽就會很快出現!
他一聽,立刻收住眼淚,用力地點點頭,見他不再哭後,我給他養樂多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瓶小小的養樂多還沒喝完,他的阿媽就來了。他聽見阿媽的聲音,猛然回頭,睜大眼睛叫著:「阿媽,阿媽——我阿媽真的來了!」他開心笑了,拉著我飛快朝阿媽奔去。
每個小朋友在成長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心理恐懼,更何況是一個幼小的孩子,在沒有親人的陪伴下獨自置身在陌生的環境裡,那種恐懼想必更讓他害怕。主動和孩子「說說話」,給他一個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再從他心中的苦惱處去同理他的心情,孩子一定能感受到你帶給他的友善與溫暖。我以小弟弟阿媽的名義虛構一個遊戲,轉移他看不見阿媽的不安,並且讓他知道他的阿媽並沒有忘記他。(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