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右眼弱視的郭健葒博士,運用科技到偏鄉義診,希望幫助眼疾者。圖/李青霖
【本報新竹訊】交大生科所博士郭健葒天生右眼弱視,錯過最佳治療期,又因一眼視力好,不符殘障標準,自稱「視障邊緣人」。但她為了避免別人遭受這種痛苦,帶著手持式眼底攝影機等器材,遠赴外蒙古、馬祖等地區,協助義診,希望眼疾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郭健葒天生右眼弱視,但左眼視力佳,從小習慣當「獨」眼龍,錯過童年最佳治療期,一直到國一健檢才發現,但已習慣單眼,「走路不會跌倒,還可運動」,不過,面臨大考,才發現答題比人家辛苦,且因未符殘障標準,「沒加分、沒特權」。
她十一年前進工研院,參與生醫儀器開發與臨床試驗,前年接獲晉弘科技委託案,與團隊合作完成「手持式眼底攝影機」商品化,一般診所就能使用,有助於眼部健檢普及。手持式設計讓儀器可帶著走,操作容易,也可以換鏡頭,當作耳鏡、皮膚鏡。她說,眼底攝影機是診斷青光眼、黃斑部病變及糖尿病的利器,不過,傳統機型體積大、動輒上百萬,非一般診所能負擔,國內僅極少數大型醫院添購。
為了讓更多偏鄉眼疾者受惠,郭健葒擴散這項科技成果,參與合作案的工研院生醫與醫材所研究,透過台灣奧比斯與愛盲基金會,帶著眼底鏡到外蒙古、馬祖義診,「希望眼疾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郭健葒表示,弱視成因是嬰兒在成長過程中,眼底神經板塊發育不全所致,其實,只要七歲以前發現、治療,醫界臨床數據治癒率達百分之九十九。
「不希望跟我一樣的人,飽受委屈。」她向工研院公益委員會以「科技公益」申請眼底鏡預防醫學,今年五月到十二月,舉辦系列義診與講座;因為數位手持眼底鏡好用,台灣奧比斯基金會帶著到外蒙古義診近半個月,「一天看兩百人」;還捐了三部給愛盲基金會,最近與愛盲合作,要配合眼科醫師,到馬祖義診。
這套眼底攝影機,可迅速檢出糖尿病患眼底病變及一般人黃斑部病變,「既然有了可攜式的儀器,就讓它服務到家吧!」她說,希望藉科技醫療能力,幫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