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常忽略最親密的人對我們的付出?為什麼人總是要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當朋友曉梅和我分享她的心情時,我的腦海浮現這兩句話。
曉梅說:「每天打開衣櫥,看到衣櫃裡精美的圍巾、漂亮的外套,內心總是陣陣抽痛。」怎麼啦?原來那些衣飾都是老公趁著出差之便,為曉梅添購的新行頭。當老公每次興沖沖地獻上「寶物」時,勤儉的曉梅總是責備另一半亂花錢,甚至還說:「折換現金還比較實際呢!」
曉梅先生喜歡DIY,桌椅自己組裝,蔬果自己栽種,美酒自己釀造,家裡常出現許多「雜物」,也不時傳來叮叮咚咚的「雜音」,惹得曉梅頻頻抱怨。
日子就在曉梅的怨言中悄悄流逝。半年前,好端端的先生突感一陣眩暈,接著倒臥在地,從此就再也沒有起來──腦溢血奪走了丈夫的生命。曉梅表示,另一半驟然離世,讓她手足無措又傷心欲絕,在痛苦中,她更憾恨的是:對先生向來只有批評;明明知道先生對她好,對她體貼,自己卻一點都不領情。
其實,曉梅知道老公疼她,她也喜歡老公買的衣裳,愛喝老公釀的酒,更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老公把家安頓得很好;只是,她不習慣使用正面的語言,吝於說出溫暖的詞句,這成為曉梅心中最大的痛。
聽了曉梅的故事,我提醒自己,要多看家人的好,要多說好話,感謝的話更要及時說出來,不要讓它變成永遠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