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雲集‧翰海微瀾】 上盤薄脆連甘露 ─宋代以來最好吃茶點

雲窗 |2013.08.22
1693觀看次
字級

清朝康熙年間,北京西直門外一里多遠之處,有一家茶館,名為「億祿居」。店裡的招牌是「大薄脆」,口味有鹹、甜兩種,口感香酥,既薄又脆,是北京人特別喜愛的早點之一。

《北京瑣聞錄》曾紀載,康熙十二年皇帝微服路經億祿居,吃了大薄脆之後,回宮傳旨,要店家按期進奉!大薄脆於是躍登清宮御膳房的一道美點。

製作方法,麵粉先以溫水和成麵糰,大約經過六小時後,讓麵粉充分吸水而使麵糰膨脹至結構緊密,再揉製、攤平約半指厚,抹上花生油、撒上芝麻,進爐烘烤,或者入油鍋炸至兩面焦黃。

新世紀初,描寫伊斯蘭文化與華夏文明,由撞擊到融合的文化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一書中,作者曾透過小說人物,多次盛讚薄脆是最好吃的東西!

早在宋代《西湖老人繁勝錄》、《緯略》等書中,也已記載了這種非常酥甜脆美的餅乾:「似孫昔奉祀攢陵,得牙盤食,有所謂薄餌,狀如薄脆,而甘脆特甚。」

可知宋室南渡以後,帝、后塋冢暫厝江南,每逢祭祀典禮需供奉祭品時,薄脆餅乾是必然盛於牙盤上的珍饈。

到了明代以後,薄脆已經是市面上暢售的著名點心了。

而胡侍在《真珠船》裡又提及薄脆的另一種名稱──「寬焦」:「寬焦,即《武林舊事》所謂寬焦薄脆者,今京師但名薄脆。」

從著名的小說《醒世姻緣傳》第十七回:「叫人把那些盒子端到船上:兩盒果餡餅,兩盒蒸酥,兩盒薄脆。」看來,薄脆深受一般市民喜好,是常見的小吃。

而《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九回中亦有:「吳月娘說道:『師父餓了,且把經請過,吃些什麼。』一面令小玉安排了四碟素菜兒,兩碟鹹食兒,四碟兒糖,薄脆蒸酥,菊花餅,扳搭子,請大妗子、楊姑娘、潘姥姥陪二位師父用一個兒。」

是以當時婦女參與齋會,或相互餽贈,經常以素油調製薄脆為禮。

《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整理山東地區方言俚語的時候,曾在《日用俗字》中寫道:「上盤薄脆連甘露,透油飛果有掏環。油撒霜熟兼五色,糖食酥餅亦多般。」

那烘烤或煎炸得金黃酥脆,或以甘露醬油、糖霜蜜漿拌淋的香酥餅乾,一千多年來早已遍布南北,深植人心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