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於日前公布十二年國教第一屆特色招生考試分發人數,教育部表示特招占總招生名額只有百分之八點零三,並不算高,符合免試升學之教育目標。
細看特招人數的名額中,考試分發者有一萬五千多人,有四所明星學校達到教育部的最高比率七成五,其他明星學校有七至六成左右,對未來近三十一萬的考生而言,特招考試恐會引來一波更為激列的考試競賽,這屆學生所面臨的考試壓力,勢必比以往更為嚴峻。
十二年國教設計之初並無特色招生考試分發的入學方式,但因多所明星學校的反彈,以精英教育為由要以考試分發才能符合國家發展之需要,才會變革為現在的模式,有二十四所學校參加特招,錄總取率可能不到一成。
主辦特色招生考試分發的單位表示,未來特招考試的試題難易度一定比會考難度較高,為了鑑別度,不會出一些大家都會的題目。對於此舉實令人相當憂心,錄取率比以往基測還低、試題難度卻更難,則這些考生為了爭取考上理想學校豈不補得更厲害。
對於特招學校和比例分配的審核,教育部表示將逐年檢討調整,在今年就有明星學校因特招比率過低,害怕招不到成績較高的學生,向教育部抗議,希望能調高比率。此舉無非已先行反映出未來對特招考試分發比率的爭議,有那些學校不喜歡多收一些優秀的學生以提高學校錄取頂尖大學的人數。
今年這些明星高中有七至八成學生錄取台清交政大等頂尖大學,九成以上錄取國立大學,明星高中是頂尖大學的保證班,則十二年國教的特招考試分發,也變成頂尖大學的先行錄取保證班,其競爭激烈可想而知。此次獲准參加特招的二十四所學校,大部分集中在六都,占了八成以上,若真的以精英教學做為特招之教育目的與方法,則精英教育的城鄉差距將會愈演愈烈。原本想要弭平城鄉教育差距的十二年國教,反而是助長了精英教育過於集中六都的變相發展。
特招分發考試百分之八的招生名額並不代表其餘百分之九十二的學生可以免試升學。教育部應再細算明年報名參加考試分發的學生人數。整個錄取錄人數更要進一步去了解這些學生是否有參加補習?又花費多少時間與金錢去補習?同時,教育部也必須監督這些明星高中學區內的國中,是否有變相鼓勵學生去報考特招,並且有以升學為主的課業輔導措施,甚者會以適性輔導為由的升學能力分班。
免試升學和適性發展是十二年國教的主要教育目標,其和精英教育並無絕對衝突,更不是以考試取材做為精英教育的模式。當社會大眾誤把百分之八的特招視同為精英教育,為了這百分之八的精英取材,將會轉移十二年國教的焦點,這些學區內國中還是會以錄取特招學校的榜單做為自我宣傳的重要方式。
我們要強調精英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國力展現,但它不在於單一以考試取材,這只會訓練出會考試的精英;國家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文化、有責任的精英。精英要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培養,以更多元、更有能力和適性發展的教育模式與訓練,這是十二年國教的基本目標,更是精英教育所必需教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