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朋友日前帶著三歲大的兒子去兒童牙科診所看牙,當她和兒子坐在沙發上等待就診時,有一位年約八歲的小女孩和媽媽一起走進來,之後,小女孩一連串的舉動吸引了他們的目光。
她一進門就伸手去拿放在櫃台上的糖果,本來以為她只想拿幾顆,沒想到她把整個瓶子裡的糖果全放進自己的小袋子裡,然後,四處張望其他地方還有沒有糖果;在找不到其他糖果的情況下,她才失望地走到沙發區等待就診。而這一切她母親都看在眼裡,卻沒有任何阻止的動作或出現不悅的表情,想必她也同意孩子這樣的行為。
朋友談起這件事情時,不由得想起前陣子發生的類似事件。
今年五月在她兒子三歲生日的那天,她興高采烈地邀請鄰居和幾個朋友到家裡來玩。一個朋友帶了五歲大的孩子來,這個孩子一進到家裡,便到處去找他想玩的玩具,玩完之後,便將玩具亂丟,而他母親也未曾提醒他要收拾玩具。
在吃蛋糕時,這個孩子一邊吃一邊說:「蛋糕好好吃喔,我想帶一些回去吃,可以嗎?」朋友不好意思拒絕,只好答應,可是,那孩子卻連桌上的糖果餅乾都一併拿走,看到這樣的情形,他母親也只是笑笑地說:「愛吃鬼!真貪吃!」
有時候,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事,雖不至於對自己和別人造成太大影響,但如果我們當下沒有及時提醒,孩子很有可能因此養成不良的習慣和認知。
就拿在牙科診所的小女孩例子來說,也許那位母親會認為,診所裡的糖果本來就是讓人自由取用,所以,自己的孩子拿走全部的糖果也沒有關係。但是,那位母親卻忽略了一件事,診所的糖果是給每一個來看牙的小朋友吃的,安撫他們的情緒,減低他們的恐懼。如果自己的孩子拿走全部的糖果,別的小孩是不是就吃不到糖果了。
如果那位母親可以在孩子做出這些舉動時給予機會教育,那麼,孩子得到的將是比糖果還要珍貴許多的無價之寶:她會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量別人的需要;也會學習及了解到分享的重要。
而另一位帶孩子到朋友家做客的母親,如果可以在孩子隨意亂丟玩具及提出想帶蛋糕回家吃時,給予孩子機會教育,讓他知道在別人家做客時應有的禮貌,提醒孩子要收拾玩具以及當別人沒有主動送你東西時,不可擅自要求別人。這樣孩子就能在這過程中了解,與他人相處的適當方式以及該遵守的禮儀。
如果我們為了一小塊蛋糕而讓孩子養成凡事對人予取予求,或是到別人家做客不懂禮貌和不知拿捏分寸,那麼,我們失去的是遠比一小塊蛋糕還要珍貴無比的人格價值,而且孩子也將無法學會尊重別人、尊重他人的家,更無法用一顆體貼的心去和別人愉快地相處。
心情小語:別為了讓孩子得到眼前的好處,而失去更寶貴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