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師剛從西藏旅行回來,他說,到當地該看的都看了,但他沒有進去。雖然當地有導遊介紹,他心中仍有問號,為此,他不僅買了相關書籍,甚至表示,若有因緣,還要再去西藏。
在與老師談話中發現,「疑」會產生動力,是禪宗所說的提起疑情,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的疑,不是懷疑猜忌,讓自己疑神疑鬼,貪瞋痴慢疑的疑。水能戴舟,亦能覆舟,「疑」亦如是,同樣是打破沙鍋問到底,但是自問還是問他呢?
《還在學》的作者金惟純,在他面對「當一切都進入順境,大家羡慕我『什麼都有』的時候,我反而不知接下去要怎麼活了。再為自己活,已經活不出什麼名堂;想為別人活,又不知該如何活法?」
二十九歲就成為《中國時報》最年輕主筆的他,在人生巔峰時,他問的不是別人,而是對自己提問:「接下去要怎麼活?」於是,他學「說話」、學「願意」、學「說對不起」等。如今,他能夠回應別人:「我早就什麼都有了!」,展現「人生已過萬重山」的自在心境。
有位教授曾說,老師若不比學生用功,就沒資格教學生,他還在學。小孩會把「為什麼」掛在嘴邊,大人則苦於回答這樣的問題。當停止對自己內心的探索,就無法跟上發問速度。
疑,對自己提出問題,學習不停歇。(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