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歲周先生連續拉肚子二周,服用止瀉劑後症狀改善,不過兩個多月後又再出現腹瀉,做了大腸內視鏡檢查確診是大腸癌,手術後病理報告結果是第三期並有淋巴腺轉移。
六十歲吳先生,三個月前開始咳嗽、咳血,咳血狀況好了,但咳嗽沒有好轉,近來甚至影響睡眠,就醫後確定是肺癌第四期,已有右側肋膜積水。
三十二歲陳小姐,近半年來斷斷續續有右側流鼻血症狀,未多加理會,家人發現她右耳下方腫脹,就醫後確診為鼻咽癌,已是局部晚期。
癌症防治工作戰線已從治療有症狀的病人,擴展至沒有症狀的民眾,試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甚至防堵癌症發生。世界衛生組織將癌症篩檢及有症狀要迅速求醫,尤其是局部症狀,列為早期診斷癌症的二大利器。
在國內四癌篩檢如火如荼展開的氛圍下,大家常忽略由症狀的線索起始,早期發現可疑病灶、早期確診癌症的重要性。
癌症的確診,多數是感到有不適症狀,或出現明顯異樣的徵候,就醫進一步檢查診斷出罹癌;愈來愈多民眾,則因身體檢查,或癌症篩檢發現罹癌;少數民眾因其他問題就醫,意外發現癌症。
出現症狀或徵候確診為癌症者,不少已是難以治癒的晚期,如肝癌、胰臟癌等,病人及家屬難免錯愕驚慌;也有不少民眾,因沒有家人罹癌、身體無明顯異樣,自認癌症不會上身,有症狀並未在意,也未意識症狀可能是身體的求救警訊,等到症狀再度出現,癌症也更為進展,令人十分扼腕。
也有人害怕被診斷出癌症、不知如何面對,乾脆抱著「沒看沒病」的逃避心態,直到拖到症狀或徵候已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才不得不就醫。面對健康出現警訊,害怕、逃避反而讓人錯失早期診斷的機會。
身體出現症狀多數情況是不嚴重的問題所致,未必與癌症有關,不要太過恐慌,但如果持續二、三周以上或不斷惡化,就要提高警覺,縱使剛做完篩檢或身體檢查,也不要忽略症狀和徵候可能是身體發出求救的訊息。
症狀和疾病的嚴重程度不必然相關,然而對於癌症這種會持續惡化,不斷擴張的疾病,若拖到症狀忍無可忍才就醫,疾病的進展、惡化狀況恐也相對影響疾病的治療和預後。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