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下士洪仲丘退伍前夕疑遭虐死案,連日來在媒體探究、舉國關注之下,鬧得沸沸揚揚,再加上整個案情是在當事單位遮遮掩掩下被動地次第曝光,倍增懸疑,引起全民反感,終於演至無以復加的國軍大醜聞,縱使國防部已對三十七名軍士官做出行政處分、副旅長何江忠等人被收押、國防部長高華柱與陸軍司令李翔宙分別鞠躬道歉,甚至馬總統也往訪受害人家屬面致慰問,本案似乎仍在短期之內恐怕尚難以收尾,而其對國軍形象所造成的重創更將成為中華民國國軍建軍史上無法磨滅的傷痕。本案的案情已逐步水落石出,已毋庸贅述,然而「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我們更關切的是國軍內部文化所暴露出來的幾個問題。
先說人心向背。回顧早期台灣的經濟奇蹟,實有賴於國軍戍守三疆,屏障四海之功,甚至在解甲歸田之後,大批退除役三軍官兵仍然以榮民身分投入國家建設行列,繼續造福社會,繁榮地方。軍人,在台灣民眾的心目中始終有著一份威嚴、莊重,卻又不失親切的良好印象。但是近十餘年來,軍中連連爆出弊案,一樁又一樁負面的新聞事件讓國防部威名蒙塵;近幾年處理眷村拆遷改建的過程中,也曾由於對居民的關心不足、溝通不良而惹起不少風波。影響所及,這些歷來選舉中的最支持國民黨的「鐵票部隊」,都已轉型為「游離選民」了,至於眷村第二代子弟更從踏出竹籬笆的那天起,便成為斷線遠颺的風箏,漸漸地也淡忘了他們承傳自革命軍人家世的印記。曾聽過一位國軍遺老語重心長地說:「眷村的人心由熱情而冷漠,由凝聚而離失,國防部難辭其咎。」身為眷村子弟的一員,我深有同感。
再論故步自封。台灣自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已逐步成為一個開放社會,媒體百家爭鳴、資訊充分流通,民眾得以迅速接觸多元而豐富的內容,故使人人都成為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者,任何人欲想一手遮天或窩藏禍心,都將成為全民追剿的公敵,而無所遁形。從組織傳播的觀點視之,當一個組織體與外在環境的接觸愈少,愈傾向於沿襲舊制而難以適應外在變遷,進而導致生存發展的養分枯竭,甚至走向自生自滅;反之,組織體若以開放心態加強對外界溝通,則易於在外來刺激之下,從而力求革新,與時俱進。
長期以來,處在深院密室之中的國防部充滿神秘的威權色彩,和外界之間像是被一道無形的高牆隔離,鮮少有互動往來,更且由於軍中傳統制度與規範的刻版僵化使然,其內部改革機制之無力應可想見。
最後,談談危機處理。關心本案的閱聽人只需稍稍從媒體上瀏覽一下國防部在洪仲丘事件發生後的回應態度與處理方式,相信都會為之搖首嘆息。一般針對危機事件的處理原則,乃經由快速的反應與第一手信息的及時披露和公眾進行溝通,同時間以誠信、果斷、有效率的態度處理善後事宜,藉以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受害人的諒解。
但是睽諸國防部的表現,無論事發前的預防、事發時的應變或事發後的處置,都不具任何危機處理的基本規格與條件,之所以激起公憤,遭到千夫所指,事屬必然也。
無論如何,事件總有落幕的一天。但是,國防部的當務之事,應該是盡速把它與百姓大眾之間那道高牆先拆除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