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冰箱,聞到一股怪味,才發現冰箱壞了。腦中的主婦警鈴瞬間逼逼作響,開始盤算起因為冰箱失常而損失的食物費用:無數用了一半的調味料、才剛開封的培根、還沒開封的整罐純品康納果汁……價值約台幣五佰元的食材,就這樣隨著冰箱裡的怪味杳然消逝,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筆直的生活軌道突然為神祕外力所凹折。
為了小錢而心痛的徵狀,大概是在異鄉生活不得不具備的本能吧。
因為是周五早上發現的,所以即使我們立刻打給房東(其實是房東委託經手一切租屋相關瑣事的仲介),最快還是等到下周一才能請人來修理。於是我們過了一個沒有冰箱的周末,試圖把冰箱裡尚未腐壞的蔬菜、雞蛋用完。雖然冷藏櫃沒壞,但也不好把剩菜冷凍起來,只好試著每餐都煮出剛剛好的分量。
仲介請來一位修理冰箱的師傅來看看。他打開一個巨大的工具箱,放得滿地都是工具,然後乒乒乓乓地弄了短短幾分鐘後,對我說:「用修的太貴了,你們得買一個新的冰箱。」我問他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妥善使用冰箱,才造成這種狀況,他聳聳肩答道:「這是正常的,冰箱用久了就是會壞的。」
仲介允諾他們會負責訂購新冰箱,但我們三催四請的,仍不知新冰箱何時才會送來。別無他法,只能暫時過起沒有冰箱的日子,也才開始理解在絕大部分的人類歷史裡,我們的祖先過著沒有冰箱可用卻仍堅強存活下來的意志,是多麼強大啊;而當我看著BBC近來播放的一齣以十五世紀「薔薇戰爭」期間為主題的歷史劇《雪白皇后》(The White Queen)時,思考的不是人性險惡、家族之間為權為名相互廝殺的嘴臉,而是艾德華四世面前的滿桌佳餚,要是吃不完可沒有冰箱擺哪。
沒有冰箱的日子,每天早上都得去路口的雜貨店買瓶最小罐的牛奶,剛好用來做兩人份的麥片粥的分量;晚餐前才去買當日要用的蔬菜,要煮咖哩飯時就買一顆馬鈴薯、一兩根胡蘿蔔和小顆洋蔥,要煮義大利麵就買十來顆小櫻桃番茄和一些波菜。
沒有冰箱的日子,才意識到每天需要的其實這麼少。生活的算式,看似繁雜,其實每一列都很短、很簡單。等待新的冰箱送抵家門的日子,反而成為我釐清腦中雜亂堆疊的算式,清楚看見生活的結構的珍貴時刻。關於日常必需的算式,時常在這些突然被凹折了的生活軌道中浮現。我踏出變形的軌道,在原本看來長滿雜草的軌道縫隙中,看到規律的圖樣。
於是,我竟然也就漸漸地習慣了沒有冰箱的日子。只是,當新冰箱送來之後,可以想見的是我又會馬上將自己裝進舊習慣的殼,隨手把沒吃完的東西往冰箱裡一擺,或沒事開開冰箱喝口牛奶、摸摸晚餐要用的蔬菜。習慣哪,真是一道沒有盡頭的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