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嶺做家庭訪問。圖/余沛珈
「老師來囉!老師來囉!」一個外向兼嗓門超大的學生,大聲嚷著,我被一群學生前呼後擁,宛如地方官出巡般、浩浩蕩蕩地來到學生家裡拜訪,這是每學期必定上演的戲碼。
我服務的學校不大,二十四個班,三面環山,是小鎮的中心小學,每班人數可不少,有五、六十位學生。學校通常安排在周三下午沒課時間做家庭訪問,半數學生住在鎮上,其餘散住在山下或背山腰下,所以造訪全班家長要花費不少時間。
六○年代尊師重道的觀念尚存,尤其純樸的鄉村,對老師更是十分尊敬,所以到學生家備受禮遇,熱情沏茶招待,有時還會送些自家種的水果蔬菜,只是要聊些什麼呢?對剛畢業的我就有點困難囉,通常在校乖巧的學生,他(她)的父母也相較拘謹有禮,往往說幾句客套話後,我們雙方就紅著臉僵在那兒,尷尬極了,反而是隨行的學生擠在門口吱吱喳喳吵著;有的家長就大談他們種洋菇如何艱辛,徹夜收成,連孩子都要清晨早起幫忙;至於在校頑皮的學生,我發覺他們的父母,大部分開朗健談、粗獷豪邁,心想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有時談著談著,臨走還會撂下重話:「我的孩子在校若不乖,就給我好好地打,沒竹子,我明天就叫某某拿給妳。」果然第二天,桌上就放著一把綁好的小竹子,那個學生也乖了好幾天。
鎮上的學生住家密集,挨家訪問不成問題,遇到偏遠的學生可就要花一番功夫。我就遇過這麼一位學生,每天回家吃中飯,學校午休時間是一個鐘頭,心想大概不會太遠,便答應她周末下午去造訪。她指著山說:「家就在山的那邊,不遠。」我們用過午飯後便出發,一路上她蹦蹦跳跳走得很快,我雖年輕,可是平時疏於運動,老跟不上,頻頻叫她等我,就這樣花了將近一個小時,才到山凹處她的家。
走進她家門內,剛好看見她爸爸從外邊回來,她對爸爸說:「這是我們的廖老師。」我還沒開口,他就眼睛瞪得大大的,然後不吭一聲地走進房內。學生見狀,催我趕快離開,我莫名其妙地跟著她走出來,走了一段路,我回頭一望,只見那位家長手中揮舞著竹掃把,我問她怎麼回事,原來她爸爸曾被廖姓女人拋棄,所以恨透普天下的廖氏女子,我心想妳怎不早說?也慶幸自己走得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有了這次經驗後,再去做家庭訪問都要先問學生,你的父母歡迎我去嗎?
家庭訪問雖然辛苦,卻讓我從中了解學生家庭背景,也深深體會鄉村生活的不易。爾後,農忙時,孩子無法如期寫完作業,也就不那麼嚴格苛責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