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老鷹的故事
「大家知道,老鷹是眾鳥之王,壽命長達八十年。但到了約四十歲中年時,牠會發現:那天賦啄食的喙和雙利爪已出現大危機——喙已過度彎曲,難以啄食;雙爪拙鈍,不易捕抓獵物,加上羽毛太豐茂,負荷沈重。此時,牠有兩種選擇:一是飛到遙遠的深山叢林間,棲息等死;一是找尋絕壁上的一片硬石,猛撞直到老彎的喙脫落、拙鈍的雙爪汰掉。經此堅決卻劇痛的蛻變,喙與爪煥然重生,可以再度展翅高飛,應許著另四十年稱王稱霸的風光。」這是一位華人企業主最近在一次展望該公司未來願景研討會的開場講話的一部分。
等死與重生之間,老鷹必要擇一而定。抉擇恆是兩難,如祈克果(Kierkegaard)所言的「非此即彼」(either/or),孟子的魚與熊掌、義與利不能得兼。
貳‧必須面對的抉擇
一九二○年代,福特汽車正帶領風騷地發展汽車工業,新造的廂型車改變了人類生活多層多面的祈嚮。就在一九二三年某天,汽車的心臟——馬達的製造出了大狀況,技術工程師焦頭爛額卻找不出問題。此時,找到一個製造馬達的小工廠中的一位年輕師傅,這位黑手花了整整三天三夜,傾聽馬達發動的聲音。終於,診斷出問題癥結為馬達這邊的線圈多繞了十六圈。福特老闆對這位移民到美國的德裔師傅欽佩有加。當下就要聘他到福特工作,並告之將給予萬元美金之薪資,這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誘惑啊!沒想到這位年輕人立刻婉拒了。他說:「移民到美國時,我身無一物,沒依沒靠。我的老闆用了我,給了我可以施展的環境,我怎可忘恩就利呢?」
高薪、被需要、被重視的誘惑力,這是利境的一邊;不能忘恩負義、見利思遷的品德操守,則是義境的一邊。我從中看見那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孜孜矻矻的專心尋找問題的精神、精確診斷問題的專精能力、被欣賞被器重的自我肯定,以及利誘不改初心,又知感恩的品德力量,成就了這樁故事,啟發了人生抉擇境遇的思維。
參‧崇高理想遇見現實厄逆
深層心理學家凱得樂(Howard C. Cutler)教授在他所撰寫的《幸福之藝》(The Art of Happiness)一書中,暴露了他被一位為英國女教授當頭棒喝的情境。他倆剛從達蘭薩拉辭別達賴喇嘛,乘坐計程車趕往機場。在車上,兩人對達賴喇嘛所談論的有關慈悲柔軟心腸待人、用感同身受的心靈對待受苦受難的有情的智慧,意猶未盡地相互分享著。驟然間,凱教授發現計程車未按計程表,勾起他每旅行印度,被計程車司機以欺詐的手法坑錢的不悅感受。激動之下,雷霆乍顯,痛斥司機不是。嗔怒之火一直延燒到機場。女教授委婉開口了:「你為了區區的十元美金如此地嗔怒,你可曾想過,他們之所以用那令你不齒的手法,多賺了你其實付得起的費用,是因他需要養家餬口。我們不是才對達賴喇嘛的話語感懷不已,怎地你一下子全忘了?」
凱教授的告白,勇敢地暴露他遇境的矛盾,毋寧是人的實存常有的現象。這讓我聯想到陽明先生弟子的詰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方遇事則不同,何如?」不是嗎?當你我心湖寧靜時,聽大師說法、講道、開示,似心有感通而頓生「意思好」的喜悅,甚或欽佩而嚮往那崇高的境界。但為何「方遇事」就不同了呢?遇事,我們常不能預料會發生什麼,一旦發生了,與期待不同時,頓時火冒三丈,把那些做人當「以平等心相待」、「用柔軟心接納」、「不要執著,當下放下」、「戒定慧」、「七乘七次地寬諒他人」、「愛你的敵人」等等的修練智慧全然給淹壓了。
肆‧ 抉擇背後的價值觀
陶淵明清楚人生像似「縱浪大化中」,既然知道這是生命實存的本然,那麼自當「不喜亦不懼」。只要自己決定「應盡便須盡」,一旦決定了,就「無復獨多慮」了。你我只需自覺、反觀每一抉擇是依什麼決定的。愈能深入自省自觀,便愈能浮現深藏在心靈的價值觀。那可是人生況味,風格的來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