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凱平
(安睿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前幾天,王品集團戴董事長有一場演講的內容引起熱烈的討論,評價頗為兩極。簡單地來說,戴董事長是建議年輕朋友在剛出社會時多多充實自己、多多培養人脈,好為將來的生涯發展做準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盡可能不要讓現實的經濟問題成為限制自己的因素。
我相信戴董事長的立意絕對是好的,希望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給予年輕朋友最有幫助的建議,而這樣的忠告對某些特定的對象也一定能夠產生很大的效果。這中間之所以會引起一些爭議,原因可能在於同樣的一套建議,放到不同家庭環境、不同生活條件的年輕人身上,就未必人人都能適用,甚至對某些人可能還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這其實是提供建議(advice)的難處。因為除了極少數放諸四海皆準的大通則之外,很難有哪一項建議,對每一個人、或在每一種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都適用的。理財建議更是如此,因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需求和背景,每個人適合的建議內容都不一樣。
很多時候,人們為了追求方便和快速,喜歡追求過度簡化的理財建議,例如說現在該投資什麼樣的金融商品?退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我應該花多少錢買房子?希望能有一個簡單明確的標準答案作為他們遵循的指標。但就像前面所說的,理財可不像某些特定的商品,可以一個尺寸用到底(one size fits all)。
我一直提醒,理財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規畫。所謂規畫,就是要先釐清每個人不同階段的生活需求、理想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然後才決定最合適的理財方法是什麼。既然每個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都不同,那麼理財建議和執行方案自然也會不同。
如果我們認同上述的道理,就不難想像,理財過程中,最花時間、最花心思的,其實是在前端的規畫,是顧問和客戶之間針對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討論。至於後端要選定作為執行工具的金融商品,反而是相對單純的事。可惜太多朋友常跳過規畫的步驟,而在金融商品的比較和研究上大費周章,其實是本末倒置,弄錯方向。
請切記,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理財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