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目前市面上流通著許多預付型提貨券,倘若業者因經營不善倒閉,這些禮券所衍生的消費問題該如何解決?消保會表示,目前經濟部正在研議相關的管理規則,希望兼顧業者和消費者的權益,在辦法出爐之前,民眾若面臨消費糾紛,歡迎向消保官申訴。
今年五月份佳姿健身中心無預警停業,許多消費者預先購買的票券頓時成為一疊廢紙,損失程度輕重不一。立委蔡其昌表示,「預付型」消費成為趨勢,每年市場價值高達百億元,像是7-ELEVEN的i-cash儲值卡發卡量更衝破二百萬張,但因缺乏明確的商業規範,若業者無預警倒閉,或是無法履行約定時,消費者的權益該如何保障。
消保會法制組科長陳星宏解釋,消保法規定預付型的商品,就是預先付了貨款,所以金錢就呈現在那張禮券或是儲值卡上,不能有任何限制使用期限、限制使用範圍等違反消費者權益的條款記載於上,商家如果在禮券或儲值卡上註明特殊規定,像是不得購買特價品、家電用品,甚至使用期限,其實都違反消保法規定。
陳星宏強調,目前經濟部正在研擬「商品(服務)禮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與不得記載事項」,未來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商品(服務)發行人之名稱、地址、營業相關資料,以及發行人之履約保證責任,包括相關金融機構提供足額履約保證,與其他公司相互擔保、其他商業同業公會聯合保證協定等。不過在規範公告實施前,消費者若碰上消費糾紛,可電話直撥一九五○向各地消保官申訴,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