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中國河北省保定市五十二歲的古宅痴劉希樂,十一年來奔波於安徽、江西、浙江多地,一磚一瓦遷移,成功在徽園復建十七棟明、清時期的安徽古宅。對因木雕收藏而與古宅結緣的劉希樂而言,盡最大努力搶救那些即將逝去的老房子、讓承載著文化內涵的安徽古宅重現生機是他最大願望。
劉希樂說,見到這些老房子,就被它們歷經歲月的滄桑感和精美雕工深深震撼,不忍心看它們破爛下去。有的老房子裡甚至還養著豬、牛,嚴重威脅到老房子安全,痛心不已的他決心跟時間賽跑,把它們一件件「帶回」家鄉。
劉希樂修葺老房子如今邁入第十一年,在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翰林第」裡,劉希樂如數家珍地講起背後故事。他說:「據當地老百姓說,這個房子裡出過三個進士,一個欽點翰林,所以叫翰林第。它的雕花、造型都比較獨特,天井造型也跟別的房子不一樣,很有保存價值,代表了徽派建築的特色。」
在原址拆解老房子是考驗耐力的技術工作,對技工師傅的技術水準也要求極高。為確保復建照原構造進行,從門板到雕花的每一個部件都要編號,並透過照片逐一記錄;僅「翰林第」一棟建築就花費三個多月拆解。
為了讓復建後的老宅盡可能接近原貌,劉希樂找尋同樣富有歷史的建築材料。從二○一○年動工至今,占地五十餘畝的保定徽園已完成了十七棟古宅的復原。劉希樂說,如果進展順利,徽園將在三年內完成,總共復原二十餘棟老宅,每一棟古宅都具特色,展示不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