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正推動龐大的計畫,準備在未來十年,把二億五千萬鄉村居民遷到新建的城鎮。這種巨大的轉型作業可能引發新一波成長,或是為中國大陸帶來持續幾個世代的難題。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為了推行城鎮化,中國大陸大肆拆除鄉村房舍,改建高樓大廈,把廣大的農田鋪上水泥,使鄉村居民生活大變。
中共幾十年來一直堅持把農民與土地綁在一起,以確保政治和經濟穩定。
共黨現在改變方針,主要是想為成長減緩的經濟尋找新的動力,尤其中國大陸經濟體系日益仰賴城市消費階層推動成長,但這種作業勢必改變整個中國大陸的結構。
城鎮化預計到二○二五年把全國七成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總數達到大約九億人,比現在多出一倍。這項計畫進展極快,潛在代價也極高。無數古老村莊相繼被鏟平,不論是荒原或蒼翠坡地,都蓋起大樓。
這種狂熱建設在山東聊城等地充分展現,原來的麥田變成幾十棟二十層高的公寓樓,失去土地的農民免費獲得公寓和幾萬元徵地補償。許多人對新的生活驚喜莫名,有些人則擔心補償金用盡後,前途沒有著落。
政府大肆興建道路、醫院、學校、社區中心,估計一年耗費超過六千億元。這還不算為這些以前的農民提供教育、醫療和退休金所需。
大舉遷居城市的農民,有許多生活確有改善,可是失業和其他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有些年輕人找到月薪約合一百五十美元(約台幣四千五百元)、勉強可維持生活的工作就感到幸運,其他人則遊手好閒無所事事。
由上級下令迅速改變整個社會的行動,經常引發災難,城鎮化也成為中國大陸展開經濟轉型三十五年來最困難的關卡之一,土地糾紛每年引發數以千計抗議活動。
如果無法創造更多工作,失業可能成為長久的城鎮問題;不願搬遷的農民也可能發起更多抗議活動。城鎮化可能不但無法創造財富,反而會摧毀鄉村文化和宗教,並在中國大城造成持久的次級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