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一八二八~一九一○年),曾經在一八六五至一八六九年間,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小說《戰爭與和平》,描寫歐洲拿破崙時期在俄羅斯所發生的故事,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這本小說,透過細膩的筆法,鮮活地描繪三個貴族家庭(別祖霍夫、保爾康斯基以及羅斯托夫),在十九世紀初期,於戰爭戰亂中的生活體驗,令人深刻體會《戰爭與和平》的衝突與矛盾。
戰爭,是殘酷的;和平,是珍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頭子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一八八九~一九四五年),在掀起滔天戰火之後,夜深人靜之際,也徒然感嘆:「戰爭只能帶來傷害,到頭來,法國仍然是法國,德國仍然是德國!」
大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一八七九~一九五五年)想到戰爭的可怕,曾經感慨:「這次戰爭我們用核子,下次就可能只能用棍子了!」因為,核子戰爭將會毀滅一切,人類一切將從頭再來!
中國道家、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於西元前六○○年左右,逝於西元前四七○年左右)說過:「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顯然,老子也認為,戰爭是不祥的!
最近,菲律賓海防公務船槍殺台灣漁民事件,引起國人同仇敵愾!
菲律賓官方的官腔官調,死鴨子嘴硬!台灣官方的後知後覺,反應慢半拍!在在令愛國志士滿腔怒火,憤慨無比!
有一些鷹派人士,就在此時,語多挑釁,認為「是可忍,孰不可忍」,主張「做好戰爭準備」,必要時,「不惜一戰」!
雖然,這種激烈言詞,頗能振奮人心;但是,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是孫子兵法的「慎戰」呼籲!
不論是從孫子兵法的「太極」思想:「形兵之極,至於無形。」或是從孫子兵法的「先勝」概念:「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都可以發現,孫子其實是一個「反戰者」!
「反戰」、「慎戰」,不代表是「懼戰」、「不戰」!
而是,在開戰之前,檢視是否已經做好備戰的一切準備?看看是否有機會「不戰而屈人之兵」?
瞧瞧古代大詩人對戰爭的描述,就知道戰爭有多可怕……
唐李白:「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唐王昌齡:「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唐張藉:「可憐萬里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
台灣人生活在太平盛世久了,幾乎已忘卻戰亂的可怕!這個世界,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昇平時期也過得太舒服了,幾乎已忘卻戰亂的恐怖!
近月來,亞洲地區戰爭危機似乎日益濃厚,不論是釣魚台主權之爭、北韓試射飛彈威脅,或是台灣漁民被菲律賓海防公務人員槍殺事件,在在都充滿了擦槍走火的戰爭危機!
莎士比亞說:「心智的暴力可以不流血即取人命。」
邱吉爾說:「勝利要有雅量,和平要有善意。」
聖經告誡我們:「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任何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都應該快速反應、智慧解決!單憑武力、軍事,強幹、硬幹的年代已經過去了!部分民意代表的激烈言論,應該為國為民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