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由於大型水庫開發困難,經建會表示,現階段是推動開發容易、成本較低的地下水庫適當時機,民國一○三年起,經建會將整合相關單位進行兩年的地上、地下水源與地下水庫清查。經建會表示,經長期地下水資源監測,鎖定濁水溪中游段的名間至竹山地區,進行地下水庫開發。
有鑑於台灣每年出現缺水狀況,且水庫興建不易,水資源開發日益困難,政府已提出「新世紀水資源政策綱領」,除利用川流水、水庫水、海水淡化、雨水及中水利用、農地回歸水與汙水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外,經建會現階段將更積極開發相對容易且成本較低的地下水庫。所謂地下水庫,是指自然環境形塑出容易蓄水的地型,並非再另行大動土木工程。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表示,探勘發現,目前全台具備地下水庫潛力的地區包括:名竹盆地、埔里盆地與大台中盆地。
其中,濁水溪中段、與清水溪匯流處的名竹盆地,位於名間、竹山一帶,因河床沖積層相對較厚,透水性佳,初估每年可用地下水量逾二億立方公尺。調查人員說,當地就像天然海綿,抽水後容易補給,若開發供給,可舒緩彰化、雲林供水壓力,也能改善西部地區超抽地下水而致地層下陷的問題。
但南投縣竹山鎮中和里里長曾坤源說,當地近年也有用水危機。他說,濁水溪水流多被集集攔河堰引流,清水溪水源則將供應正在興建的雲林縣湖山水庫,雖然中和里民位居濁水溪與清水溪匯流處,但地方居民用水卻不如外界想像豐沛。
曾坤源說,現今中和地區「雨季淹水、乾季缺水」,農民常會抽地下水灌溉,但若是乾季時,一樣抽不到水,將來若是中央有意抽地下水,恐會有地層下陷疑慮,當地居民絕對反對。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田巧玲則表示,本案仍在規畫階段,名竹盆地地下水庫範圍都在行水區,因屬三階段地層堆積,蓄水及補注效果佳,不致造成地層下陷問題。
田巧玲說,名竹盆地的地下水庫是值得開發利用,水利署十月可完成初步規畫報告。不過,田巧玲也指出,和地上水源相比,地下水源開發難度更大,技術可行性也須考量,目前探測到一塊含水量豐的海綿,但實際能擠出多少水,或擠不擠得出來,都還是問題;此外,開發後是否影響下游水源供給,也必須評估,以免有任何顧此失彼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