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違法添加「順丁烯二酸」的「毒澱粉」,被製成粉圓、粄條等食品被吃下肚。專家認為,此事件與塑化劑事件一樣,都是添加會危害人體的化學物質,衛生署不能輕罰,建議應擴大調查傳統市場、小吃攤,並建立食品添加物審核制度。
衛生署資料顯示,這次檢驗出的產品,以產品中含順丁烯二酸濃度四百ppm,每天食用三十公克估計,每天攝入順丁烯二酸量約十二毫克。歐盟標準認為,六十公斤的成人每天可忍受劑量約三十毫克,衛生署認為,查出的問題產品仍在安全範圍。
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粉圓、粄條等是國人常吃的食品,粄條更是主食類,一碗起碼一百五十公克以上,吃一碗就超量,衛生署不應該重視嗎?他說,之前查到部分米粉含米量很少,米粉也是主食,衛生署應深入調查,不能抱持大事化小事的心態。
他說,順丁烯二酸主要用於樹脂、黏膠等,之前的起雲劑是添加致癌物塑化劑,這次是澱粉違法添加順丁烯二酸,「兩事件不是一樣嗎?」林杰樑表示,政府不應輕描淡寫,不能光查超商等知名店家,應擴大調查傳統市場、小吃攤等。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說,順丁烯二酸的急性毒性較低,但慢性且高劑量食用,恐造成腎臟等傷害。過去有業者用於美容酸鹼值調節劑,會導致皮膚發炎、過敏,使用仍要小心。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天表示,許多學童愛吃QQ的粉圓,但製作過程若添加「毒澱粉」,很難從外觀、口感分辨,若放在冰箱裡一樣會Q,就要小心。面對加工食品常有違法添加物,建議飲食應以「真食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