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精神科主治醫師周元華公布國內外醫界第一篇利用影像醫學,證實暴力電玩對腦部血流影響的學術報告,發現當玩家在「戰場」全神貫注、殺紅眼之際,大腦負責認知、思考與情緒的前額葉血流明顯減少。醫師推論,經常打暴力電玩讓腦袋「長期放空」,很可能影響思考能力。
公衛學者研究也發現,如果打一般電動玩具一天超過兩小時、一星期打三天,正常睡覺時間被排擠,會影響小孩情緒,因疲倦而出現較多暴力行為。
我們並不排斥電動玩具,事實上也有研究發現,電動玩具可以促進集中精神、宣洩壓力、甚至帶動思考與推理。
所以呼籲家長要多關心孩子在玩什麼樣的電動玩具,心身未成熟的小朋友,不應該玩暴力電玩,尤其是現在有些電玩血腥殘忍、爭強鬥狠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實在有害身心。此外,家長更不應放縱小孩過長時間沉溺在電玩,對身心成長也是負面的。
政府亦應該推動兩件事:
第一是建立分級制度,那些暴力電玩是限制級或輔導級,應明確標示,商家也應配合。現在電影與出版都有分級制度,以青少年為主體且極熱門的暴力電玩卻沒有,不是很奇怪嗎?
第二是建立明確的法規,例如寶物被偷是所有電動玩家的最痛,這些電玩竊賊在網路世界為所欲為犯案,難道真的束手無策嗎?
電玩世界太迷人,家長與政府要共同努力,建構一個完善的遊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