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顗,字伯仁,官至尚書左僕射,與宰輔王導私交頗好。有一次,王導枕著周顗的大腿,指著他的大肚子說:「這裡面有什麼呢?」周顗答:「空洞無物,你這樣的人倒能裝他個幾百個。」王導並不生氣,權當玩笑。
王導的堂哥王惇是當朝權臣,也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自恃雄才,野心勃勃。最後發動了「王惇之亂」。一人造反,全族株連,有大臣進言誅王氏全族。王導聞訊,先一步進宮請罪,恰好遇見周顗也要進宮,便相求:「伯仁呀,我家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
周顗看也沒看王導一眼,徑自進宮。他向元帝說王導忠君愛國,不可錯殺忠良。元帝明辨是非,採納了他的建議。王導跪在宮門口,見周顗出來,又喊他。周顗充耳不聞,說:「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做。」
周顗罔顧多年交情,坐視不理,王導便懷恨在心,卻不知,幾日後,周顗再次上書,堅持王導不可殺。王惇兵臨城下,元帝不僅沒殺王導,還重用他抵抗叛軍。
王惇還是攻破了都城,元帝無奈求和,王氏一族重又得志,族人間也冰釋前嫌。王惇問王導:「周顗威望這麼高,教他位列三司怎麼樣?」王導沒有吱聲。王惇又說:「就算不列三司,也還是做他的僕射吧?」王導依舊不答。王惇說:「不為我所用,就只好殺了他。」王導還是不說話。
周顗無處可逃,遭到逮捕,他怒斥王惇傾覆社稷的種種罪行。差役持戟戳周顗的嘴,血流滿地,而面不改色,死時神情自若。
王導重新掌權後,瀏覽元帝時的奏摺,看到了周顗營救自己的摺子,言辭懇切,殷勤備至。王導痛哭流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冥冥之中,竟辜負了這位良友。」
周顗為王導請命,不肯言明,是為了避嫌,堵住悠悠眾口,是睿智之舉;性命攸關時,還是死咬不說,就難解了。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魏晉名士的氣節,不為勢利所屈。如果告訴王導實情,此人必出面搭救,可是將要赦免他的人是誰?是他口口聲聲痛罵的叛賊,那豈不成笑話了?
這可不是書生的腐朽之氣,而是一種大義,與其苟且,不如慷慨赴死。正是如此風骨,唱響了千年伯仁,也唱響了魏晉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