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被誤讀的俠骨柔情

邱立本(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2013.04.02
1271觀看次
字級

很多人常常說,香港是文化沙漠。連不少香港人也這樣認為,他們覺得香港是商業城市,民眾都是經濟動物,對於文化沒有興趣。這其實是一個不美麗的誤會,因為恰恰是在這樣的一個商業城市,卻孕育了香港獨特的文化土壤,而武俠小說就獨樹一幟,成為香港一束獨特的文化花朵。

也許不少文學研究者對武俠小說嗤之以鼻,認為它不登大雅之堂。但愈來愈多的文學家都認為,武俠小說是一項重要的文類,往往在江湖爭鬥中,映照政治殿堂的變幻,探索被遺忘的微言大義,也尋回那些被誤讀的情節。

當年台大著名的文學教授夏濟安,就是武俠小說迷,也獨尊金庸的武俠小說。毫無疑問,香港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出現了不少武俠小說高手,名家輩出,也各擅勝場。但在眾多的讀者心中;在全球華人社會中,武俠小說世界的武林至尊,還是由金庸獨占鰲頭。

金庸的作品,其實超越了俠骨柔情的套路,而是充滿了歷史和政治的信息,藉刀光劍影來抒發個人的文化情懷,展示他在一個殖民地城市中的故國之思。他追溯太極五行八卦的深厚文化底蘊,在桃花島的迷宮中;在塞外的冰雪中;在江南的鳥語花香中,他都將江湖的險惡,和中華文化的危機連結起來。從《書劍恩仇錄》的政權認同之爭,到射鵰、神鵰、倚天三部曲的國族糾結,他都試圖將歷史的想像和今日中華民族的政治危難,化為一杯濃濃的中國茶,讓讀者喝下了那杯餘韻猶存的文化滋味。

但這樣的文化茶香,卻日漸飄遠。金庸早已封筆,他的中華文化論述,後無來者。新一代的作家,基本上沒有他這樣的文化和歷史的底蘊,也無法續貂。經典的金派小說,成為時代的絕響,無法找到新一代的接班人。後進的作家,基本上沒有這樣的知識結構,也無法步金庸的後塵,發現那個情義相挺的世界。

而緬懷昔日武林的榮光,也在於今天的新一代與文字的隔閡。映像的世界,成為傳播載體的主流。從所謂的「動新聞」網站到電動遊戲,網絡上的流行媒介,都是靠映像,而不能進入文字的世界,也當然無法展現文字美麗的力量。

金庸的風格,其實融合了中國與西方的文學特色。他愛用西方戲劇的手法,常常用「隔牆有耳」的方式來說故事,讓情節一環扣一環,充滿戲劇的張力。他後期的作品,如《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都暗中諷刺當時中國大陸鋪天蓋地的文革,予以無情的譏諷,將古代的權力鬥爭,與今日的政治運動加以比較。看似娛樂大眾的小說,都暗藏了歷史的機鋒,對不合理的政治,作出無情的批判。

但金庸的文化招數,還在於他是左手寫武俠小說,右手寫政論。他當年在《明報》的社論,寫出國共之爭以外的第三條路,影響時局,受到蔣經國和鄧小平的重視,邀他前來深談。這和他的武俠小說,相互輝映,成為香港文化界的奇葩。但幾十年後,這樣的奇葩,已是文化武林的絕響,徒留一杯茶香已渺的傳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