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導演的《少年PI》勇奪四座奧斯卡小金人,他的素人男主角演出自然、含蓄、輕重拿捏合宜,卻沒有獲得演員獎的提名。有人指出,奧斯卡一向對於亞洲演員的表演較不認同,演員獎項中從來就很少提名亞裔或亞洲人。
從過去的資料來看,的確如此。一九八七年的《末代皇帝》有九項提名,就是男主角尊龍、女主角陳沖沒有入圍。《臥虎藏龍》入圍十一項,也是沒有一位演員被提名。片子拍的好,各方面都獲得肯定,主要演員竟然完全被忽視,這就有點說不通。
歷屆奧斯卡頒發的最佳演員獎,他們有一定的評定標準嗎?似乎有跡象可循,奧斯卡的提名委員會的口味重,偏愛那種情緒奔放、用力演戲的表演者。
上屆以飾演柴契爾夫人奪得最佳女主角的史翠普,已得到兩座奧斯卡。史女士的演技有許多觀眾喜歡,她經驗豐富、敬業不懈、細心揣摩角色。但也有人批評,史女士的表演著力過甚,斧鑿的痕跡重,往往流於皮相。她在《柴契爾夫人》片中,舉手投足遲鈍,行動顫抖,生動演活了失智老婦,但是她飾演柴契爾叱吒風雲的戲,鐵娘子的那股強悍,剛毅果決的膽識,觀眾的感受就泛泛了。當然這也歸咎於劇本的結構鬆散與重點不明確。
這一屆的最佳男主角,頒給了飾演林肯的丹尼爾戴路易斯,他也是二度奪得桂冠。路易斯是西方各電影節最寵愛的演員之一,上一次奪魁是他在《我的左腳》(My left foot)一片中,飾演殘疾人,表情與動作經過刻意的設計,贏得不少觀眾的認同。他扮演的林肯,形象不錯。
以我的淺見,史翠普和路易斯都是篤行「方法表演」論的演員,不時的在使勁演戲。「方法表演」(Method acting)在西方頗盛行,也普遍為圈內人所接受。簡言之就是由外而內,以各種方法促使演員,進入應有的情緒和感覺,也讓人看出來演員正努力表演,累成那樣當然得鼓掌稱讚之。但是人世間也出現過罕見另類演員,他們心性靈巧,無論演什麼角色,舉重若輕,渾然天成。
靠「方法表演」論來演戲的,最多只能達到羅漢品位,因為他必須先「作意」。更上一層樓才是初階的菩薩吧!也有人看不出門道來,說:「這人根本不像在演戲嘛!還想拿獎,提名都沒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