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總統,我將致力於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高科技產業是世界發展的主流,可是台灣仍停滯於產業代工。
論資源,台灣不比中國大陸的豐富;論勞力,台灣也不比東南亞的廉價。由此可見,我們在產業代工這方面沒有絕對的優勢。因此我們必須產業轉型,投入高科技產業,從中賺取更大的利潤。
我將採取以下做法來達成產業轉型的目標:
我們的資金沒有歐美國家來得雄厚。因此,運用最便宜的資源就是人腦,做為科技產業發展的後盾,而產業發展的命脈正是優秀的人才。這一方面也凸顯教育品質的重要。合併一些不適生存的大專院校,減少大學的數量,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是當今之急。這樣可以大幅度的減少資源浪費,把經費用在更有用的地方。
此外,產學合作也很重要,把理論應用在實際上,才能適應未來的潮流。若空談理論,就像紙上談兵一樣,毫無實際作用。
培養國人的創意思考和國際觀,不只學生必須擁有良好的創意思考,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不被社會的洪流淘汰;國人整體思考的提升,更有助於帶動社會創造風氣,進而吸引外資投入。最好的例子就像以色列一樣,創意產業蓬勃發展,許多歐美公司都在以色列設分公司,例如Google讓以色列的第二大城特拉維夫成為中東矽谷,足以媲美加州的矽谷。
台灣的學生其實很有創意,只是在升學時代,創意隨著年齡的增長被扼殺,著實可惜。
而世界地球村的形成,讓我們不得不放眼世界。英語好,不一定跟國際接軌,更要從學校教育開始做起,灌輸孩子正確的國際觀,理解世界的動脈。這些話不能只有空談,要身體力行。
鼓勵年輕人積極創業,降低失業率。政府將全額補助創業基金,若創業成功,在把盈餘的一半歸還給政府;若失敗,將由政府全面吸收。不僅可以降低失業率,也可以讓台灣人才留在台灣。台灣已經成為亞洲的人才庫,許多鄰近國家紛紛來台搶才,但台灣薪資低廉,人才也出走他國,形成人才外流的困境。
大量吸收外國人才,多方面汲取外國資訊,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像美國一樣,不同種族、膚色,只要你有能力,美國大門永遠為你而開。
而台灣卻像個飄在太平洋的孤島,缺少國際性的人才。多元文化才能激盪出獨特的思考模式,這也是高科技產業所必須具備的。
最後,我只想凸顯出產業轉型的必要性。台灣科技首富郭台銘所創的鴻海集團正是科技產業代工的例子,鴻海幫蘋果所代工的手機,賺得盈利有限,真正賺大錢的是研發公司。
在此,我希望大家能好好想一下,為甚麼最近大考一考完,大陸、香港的大學迫不及待的來台灣搶學生,而且只搶金字塔頂端的學生,不為別的,就是人才。
台灣的人才確實不少,只可惜沒能好好運用,又不甘於現況的低薪,人才出走的現象愈來愈明顯。台灣不缺人才,正是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優勢,唯獨缺少一個有力的政府,大力整合教育資源、經費,從代工到研發還有一段漫長的路,端看我們有沒有恆心和毅力可以繼續下去。
可是我深知這個決定是正確的,產業轉型迫在眉睫,若是拖拉下去,台灣會出現更多的夕陽產業,導致更大規模的經濟不景氣。
朱品勳(台南市/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