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背後的故事】 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文/方秀雲 圖/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2013.03.17
15884觀看次
字級



這是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於1665年畫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少女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直挺的鼻子,微張的紅唇,和一臉快成人的模樣。她轉過頭來,回望我們,耳垂下方有一顆銀亮的珍珠,在半明半暗之間閃爍,不偏不倚的,剛好就在整個人的中央,畫面最醒目之處。

這位戴珍珠耳環,女孩迷惑的眼神、半開的嘴唇,似乎想跟我們說什麼,如此的神祕,難怪被讚嘆為「北方的蒙娜麗莎」,或「荷蘭的蒙娜麗莎」。

轉頭回眸之美

維梅爾堪稱是一名畫「光」的能手,光線由左方打過來,女主角的頭巾、額、臉、頸、衣,都有了亮光,左邊未照到的地方,產生深淺不一的陰影,有趣的是,右邊那垂直走向的黃色布巾,照理說,上面應該有大片的黑影,但未如此映托,為什麼呢?整個黑漆背景,是畫家故意在她的身體與環境之間作隔離效果,彰顯一分永恆的雕塑感。

因為他懂光,那顆珍珠的左側一帶,全黑,呈近似三角形,將它的亮表現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此在視覺上,焦點則立即在她的臉蛋上,特別是那發亮的眼睛與濕潤的嘴唇。

看著她,想著下一步她將要做什麼呢?這疑惑也就是畫家精思的地方,巧妙得激發人的想像與窺探,因此,這回眸給人突然的來襲,是一瞬間美的覺醒。

神祕的維梅爾

維梅爾曾被世人遺忘快兩百年,直到1866年,因瓦根(Gustav Friedrich Waagen)與托雷—伯格(Th廩phile Thor?Bger)兩位藝術專家的發掘、研究,與之後的大力鼓吹,這名十七世紀藝術家才從死去的廢墟中復活。

可惜,我們只知道維梅爾出生於荷蘭的台夫特(Delft),在喀爾文教派的家庭中長大,弱冠之年,父親突然去世,他繼承全部的家產與藝術交易事業。嚴格說來,藝術經紀才是他的正職,作畫僅只副業而已。

家,作畫主要場所

若仔細觀察畫家遺留在世的三十多件作品,所有家具、裝飾、地板、天窗子、毯子、椅子、樂器、桌子、掛畫等,位置經常調來調去,可見他在同地點嘗試創造多樣的空間,製造不同的氣氛,由此判斷,「家」是他主要作畫場所。而女子們也各有各的情緒與狀態,有動作,也有沉思,譬如打盹、縫衣、談天、彈琴、唱歌、看譜、寫信……

這些部分,被導演彼特‧韋柏(Peter Webber)在2003年拍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捕捉下來,像室內布景的設計,那鮮明的色澤,真的把畫作的氣氛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電影的主角就是這位戴珍珠耳環的年輕女子,韋柏除了將她詮釋為美的代言,更重要的,既懂愛,又自主!

捕捉剎那的覺醒

十七世紀中期,沒有任何一位歐洲藝術家像維梅爾一樣,對女子形象有這麼濃厚的興趣,不但如此,他還慎重地觸及到心理層面。維梅爾跟岳母、妻子、女僕、女兒們同住一個屋簷下,她們自然成了他的模特兒,他有充足時間與她們共處,了解她們,懂得她們。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女主角是他大女兒瑪莉亞(Maria),當時十三歲。她直視你我,美麗、自信與聰慧集於一身,散發出即將綻放的生命。從她的神情與姿態,我們可以判斷,她領悟到了生命的價值,也在盤算下一步該怎麼走了。

藝術家為女兒捕捉的是一剎那的「覺醒」,也難怪一回眸便百媚生,讓人看過就難以忘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