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一詞,台灣話讀做苦憐,苦得令人憐,果真是苦憐啊!
台灣田野常見一種樹名叫「苦楝」,台語稱「苦苓仔」,名號之由來或許緣起於它的樹汁和果實其苦無比,然因名稱帶了個「苦」字,幾乎無人願留它於庭園。其實苦楝真是四季風情,四季皆美,只被名字害了。
春來苦楝枝頭同步吐出花芽和葉芽,很快的整棵樹上都開滿了小紫花;然後,繁花落盡,當酷暑炎陽季節來了,人們須要大量濃蔭來遮蔭時,它適時用最茂密的樹冠提供服務;秋來果實成熟,百鳥爭食;入冬想在樹下曬曬太陽補充補充維他命D,它已褪盡綠葉,好教陽光一絲不留盡情灑落。
它的優點可還不止於此,它的生長快速,材質優美,是製做家具的好材料;而它的繁殖甚至不須勞動人手,它自己發芽,自己長大,自己開花結果。
如果苦楝不叫苦楝,它的命運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人們把吳郭魚改名為台灣鯛之後,竟然從鄉間辦桌都上不了桌面的身分,搖身一變,堂堂進入五星級大飯店,甚至成為國宴一味。同樣的,許多植物只因被冠上了發財、黃金、長壽之類的名號,也成為園藝店熱賣寵兒。
苦楝該如何改名呢?一度我天真的想把它改稱為台灣紫櫻,因為它開起花來確有櫻花如雨之浪漫,散發幽香的特點還更勝櫻花一籌呢!
白石莊裡頭有好多苦楝樹,都高達數丈,那都不是我們種的,而是「土地公公幫我們種的」。年頭到年尾,散步徜徉於樹下,朋友來來往往,驚喜也驚羨這樹如此之美,重要的是我們不曾感受它帶來一絲「苦味」。
苦楝帶給我們園區之萬般美妙,豈止甘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