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反核再闢戰場。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昨天表示,核電廠使用過的燃料棒屬高放射性核廢料,仍放在核一、核二和核三廠的冷卻池內,儲存密度是全世界最高,其中核一廠冷卻池的空間只能再容納二點五年的核廢料,但核一廠除役時間還有五年,令人擔心核廢料未來何去何從。
民進黨立委吳秉叡表示,日本福島電廠因冷卻池漏水,水量不足,導致廢棄的燃料棒溫度過高,引起氫爆;台電對核一、核二及核三廠的廢棄燃料棒都沒能力處理,為了放更多燃料棒,只能私自在核電廠內不斷變更擴建,增加儲存空間,但都是違建,屏東縣與新北市政府都不願核發執照,台電如果保證核電安全?
資料顯示,核一廠燃料棒共有五千五百一十四束,核二廠共有七千五百四十四束,核三廠共有二千四百零一束,合計有一萬五千四百五十九束。這些燃料棒在冷卻池中十分擁擠,若稍有地層活動,即可能引發燃料棒的連鎖反應。
原能會主委蔡春鴻回應說,台灣有相當的能力可以藉由國外相關經驗,「未來是可以處理我們的核廢料」,只是從時間程序上,要花很大努力做。
至於存放在蘭嶼的低放射性核廢料,台電原本規畫民國一○五年選定最終處置場場址。國民黨立委鄭天財昨天在立法院質詢時關心何時能完工,原能會主委蔡春鴻說,蘭嶼核廢料未來是要放到低放射最終處置場,但場址目前還沒定,不知道何時能放過去;按照計畫書反推,包括公投、環評,要在一○五年正式訂定場址、開始建,「是有困難的」。
台電董事長黃重球則表示,一○五年的計畫「現在不太可能」,根據修正的計畫時程是延後至一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