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雲門舞集《九歌》昨晚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圖為雲門舞集的演員演出前在北京的媒體見面會上展示《九歌》的片段。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亭亭如蓋的荷葉托出朵朵荷花,蜿蜒綿長的八百盞油燈流成燈河……」台灣舞團雲門舞集舞劇《九歌》中的一幕,昨晚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驚豔登場,開啟「雲門舞集二○一三年大陸巡演」序幕。
二○○八年,雲門舞集因火災損失多齣舞作道具服裝,僅留下《九歌》中「雲中君」的面具。二○一三年雲門舞集建團四十周年,《九歌》登陸被林懷民視為「浴火重生」的象徵。支持演出的頂新公益基金會負責人表示,幫助台灣的優秀藝術家到大陸演出,同時將大陸眾多傑出藝術團體介紹給台灣觀眾,可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屈原創作的《九歌》是《楚辭》名篇。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汲取其傳統元素創作舞蹈。《九歌》長兩小時,分〈迎神〉、〈東君〉、〈司命〉、〈湘夫人〉、〈雲中君〉、〈山鬼〉、〈國殤〉、〈禮魂〉八章,以神靈眷戀、家國之殤、民眾祭祀為三大主軸,描繪情慾、孤獨、操控、抗爭、死亡與復活,重現當年祭典的文化內涵。
被譽為當代舞劇經典的《九歌》,一九九三年在台北首演,故事性和獨特性強烈。在八個橋段中視覺變換眾多驚奇魅力,堪稱是雲門最華麗的作品。
《九歌》的舞台設計將荷花池搬上舞台,使用了相當巨大的「蓮池」畫作做為背景,強烈對比劇中面具與燭火、現代服飾和民俗服飾等道具。
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黃帝時代,舞容舞步均已失傳,僅留下美麗的舞名。林懷民一九七三年以此為名創立了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
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二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雲門舞集還將《九歌》搬往上海、杭州、廣州、重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