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補習班的國小作文老師,某天她告訴我:有位學生的家長向她抱怨,孩子明明已經參加了作文課,怎麼文章還是寫不好?我請朋友找機會問問這位家長,孩子是否不喜歡閱讀?
希望孩子文章寫得好,必須先幫孩子培養閱讀習慣。我從兒子兩個月大開始,就天天在嬰兒床邊講故事給他聽。我說故事給孩子聽,不是一字一句照本宣科地念,我會隨著故事裡不同的角色,轉換不同的語調;與其說我是在「講」故事,不如說我是在「演」故事,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孩子喜歡親近書本。而從零歲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是有科學根據的。
西元一九九二年,英國伯明罕大學與一些非營利組織,合作發起「從零歲開始」閱讀運動。伯明罕的保健人員在為七至九個月大的嬰兒做例行性健康檢查時,都會送嬰兒父母一包禮物袋,袋內放了兩本童書、閱讀指南,以及圖書館的邀請函,第一批獲得禮物袋的家庭有三百戶。
幾年後,伯明罕大學持續追蹤這三百名幼童的表現。結果發現:這些孩子上小學後,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皆優於其他小孩;不但語文程度好,連數學能力都較佳。後來英國就開始全面推廣,日本、美國也開始跟進。
陪孩子一起閱讀,不僅可以增進親子感情,並且可以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透過故事情節發展,孩子會接收各種訊息,學習到重要的知識。
例如,我們在講《七隻小羊》這個故事時,就可以順便提醒孩子小心陌生人;而講成語故事給孩子聽,還能讓孩子順便學習成語呢。
講故事給孩子聽,有幾點必須要注意:
一、避開孩子無法專心的時間:兒子在看《喜羊羊》時,我不會強制他把電視關掉,而告訴他我要講故事了。孩子剛從戶外玩回來時,也不要講故事給他聽。
二、固定化:學齡前幼兒喜歡「固定模式」,在固定時間做某樣事情,孩子會比較有安全感,以後也比較好帶。父母可以在晚餐後、睡覺前、固定的某張沙發……等講故事給孩子聽。
三、說故事的方式:不要死板板地念故事給孩子聽,語氣要有抑揚頓挫。隨著故事內容,可以運用肢體動作「演」給孩子看。如果父母真的比較不會「表演」故事,不妨去買一些輔助物,如布偶等吸引孩子的注意。
我兒子五個月大時,曾因肺部感染而住院。有一天我拿繪本到病房給他看,他一頁頁翻書,看得隔床家長目瞪口呆,直嚷:「我女兒小四了,都不愛看書。」現在我兒子四歲,三不五時就要我拿書給他看。建議各位家長不妨開始進行親子共讀習慣,即使孩子已經看得懂故事內容了,也不要斷掉講故事的習慣,一定會有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