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琰綜合報導】在大陸江蘇省淮安盱眙縣,有座五百多年歷史的財神廟,日前舉行修復竣工暨神像開光慶典,廟內彩旗招展、仙樂飄飄,展現喜慶祥和的新年新氣象。
據歷代《盱眙縣誌》記載,盱眙縣的道教歷史源遠流長,曾有近百座道教宮觀,但屢遭戰亂毀損。其中,位於盱眙老城北淮河岸邊的財神廟,始建於明代,原稱火神廟,清乾隆年間改稱財神廟。
財神廟占地約五百平方公尺,總建築面積二百三十平方公尺,由大殿、廂房和院落組成,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明清古建築群,其屋簷、飛簷、磚雕、柱頭圖案等風格獨特,保留明代文化特色,是極具代表性的古建築文化遺產之一。
自明代以來,財神廟是淮河兩岸百姓求財祈福的重要場所,民俗活動世代沿襲。廟脊頂方形磚上雕刻「厚、生、利、用、民、裕、國、足」八字,正充分體現民眾的美好願望。
二○一一年,盱眙縣委、縣政府斥資人民幣二百餘萬元(逾新台幣一千萬元),歷時近一年的時間以修復。淮安市道教協會孫敏財會長表示,盱眙財神廟是當地繼玉皇宮之後的第二座道教宮觀,此次修復後對外開放,代表了當地道教發展邁入新時期。
盱眙財神廟將以此次慶典活動為契機,開展宗教活動,加強道教文化建設,將財神廟打造成集宗教、文化、旅遊於一體的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