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被告知癌症,很多人的反應猶如聽到死神呼喚,「我還能活多久?」成了心頭不時湧上的問題。
現今癌症治療的進步,比起四、五十年前已是不可同日而語,癌症治癒已非不可能的任務,「我還能活多久?」對於預後很好的病人根本不成問題;而對於身體狀況瀕臨終點的病患,或許比醫療人員更清楚自己大限已近,提問無非是想讓自己再確認、心理有所預備,醫師通常也能很真誠的告知。
真正讓醫療人員難以啟口的是,癌症雖然不能治癒、但身體狀況也還沒很差的病患,根據文獻所載,各種不同期別的癌症,其存活期的預估幾乎都是採計中位數(亦即有一半的病人存活期會超過中位數),而不是以平均值表示,也有的是以存活期超過一年、二年或五年的百分比來陳述。
每位病人都有其個別性的病況和病程,醫師只能依客觀的資料、佐以個人專業的經驗,預估約略的餘命存活期,概以年、月估算、陳述,因此期待醫療人員能精確預估餘命存活時間實有困難,雖然醫療人員會比病人、家屬更清楚病患的預後,然而斷定天命何時盡,畢竟是十八殿神祗的專責。
門診有位癌症病人,他的鄰居也罹癌,鄰居被醫師告知大概只有半年可活,可是那位鄰居竟活了八個月,門診病人的家屬因此認為鄰居是服用偏方後出現奇蹟而多活了二個月,一心想帶病人去找這味偏方服用。
這類存活預估與實際命程相去數周、數月的例子比比皆是,醫師善意的告知存活期預估,目的在讓病人和家屬心理有所預備,不意,竟惹來如此啼笑皆非的奇蹟連想。醫師往往不直接告知預估的存活時間,除了因為有必然存在的誤差外,也在避免創造可能的奇蹟誤會。
癌末病患的家屬,常常擔心病人知道時日所剩無幾時會失去希望、求生意志,將心比心,醫師也常因如此擔心、顧慮而怯於告知。其實,告知後帶來恐懼、擔憂、沮喪、悲傷等負向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反應,而絕大部分的病人都能由這些負面心緒走出來。
即時的告知,能為病人和家屬開創坦然相對的機會,把握所剩時日,盡力做到讓逝者善終、生者善別。人心有其脆弱亦有其強韌之處,絕大多數的病人經過壞消息的衝擊後,也常能自其中激出面對生命困境的韌力與承擔。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