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音樂裡,大曲泛指綜合了器樂、聲樂和舞蹈的藝術形式,遠在漢朝這種藝術形式已經成型,唐朝是大曲發展的全盛時期,到了宋朝逐漸衰微。
大曲有固定的結構,通常分成三大章,比較籠統的說法第一章是開始,通常叫做「散序」;第二章是主體,通常叫做「歌」或者「排遍」;第三章是結尾,通常叫做「破」,破的節奏通常比較急促、繁碎。
其實西方交響樂的結構也有相似的地方,像義大利形式的交響樂分成三個樂章,第一個樂章是快板,第二個樂章是慢板,第三個樂章又是快板,後來演變成多半是四個樂章的架構。
第一個樂章快板(Allegro)是輕快迅速,第二個樂章是慢板(Adagio),第三個樂章是小步舞曲(Minuet)或詼諧曲(Scherzo),第四個樂章是快板(Allegro)或迴旋曲(Rondo),這又和我們寫文章起承轉合的架構相呼應。
所以,〈東風〉這首曲子裡的第三段,就被稱為「東風破」,方文山以〈東風破〉作為歌題,歌詞敘述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自小一起玩耍、一起長大、一起聽過一首叫〈東風破〉的歌,但是幾年之後,他們分手了。
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
愁是一分看不見、摸不著的心情,但詩人卻常常具體地來量度它,「一斛明珠萬斛愁」,用容量來量度愁;「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像布一樣,分成段來量度愁;「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用長度來量度愁;在這裡「一盞離愁」,方文山用杯子來量度愁。
我在門後∕假裝妳人還沒走
妳已經走了,我只是在心情上假裝妳還沒有走而已。
舊地如重遊∕月圓更寂寞
如果能夠重回我們以前一起長大的舊地,明亮的月光會令我更加寂寞。這兩句也讓我們想起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首詩。
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
是燭火清醒,還是我失夢難眠?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漂泊流浪,像一壺酒一樣,很難喝下去。
妳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
妳走了之後,酒還是暖暖的,但是回憶令人憔悴消瘦。也讓人想起了李清照的名句:「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
時間的腳步就像東流的逝水,可以在逝水裡,偷出一段嗎?李白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兩句詩,在黃安作曲、林夕寫詞的〈新鴛鴦蝴蝶夢〉裡也引用了這兩句。
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花在春天開,就會在秋天結果,我有的卻只是一段沒有結果的戀情。
接下來轉入副歌: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牆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妳
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妳走過
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
很沉默
聽到琵琶聲彈起〈東風破〉,不但想起小時候一起聽過〈東風破〉這段曲子的往事,也好像看到了我們分手的結局。
(選摘自《國文課沒教的事》.時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