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遠景』還在啊?」許多中年讀者在月初的台北國際書展上,看到這個曾出版金庸名著的出版社,記憶被拉回到幾十年前。其實遠景出版社這幾年來都有參展,負責人葉麗晴認為,參展是一種「宣示」,除了開發新讀者,也要把老朋友找回來。
剛忙完台北國際書展,遠景出版社已經著手籌畫下一個標案。民眾閱讀的習慣改變,許多出版社轉向電子書市場,但葉麗晴認為,付費看電子書的人口「沒有想像中多」,許多人仍然喜歡「觸摸書本的感覺」。
遠景出版社曾是台灣大型出版社之一,創辦人沈登恩出版過金庸、黃春明、七等生等名家的作品。黃春明的《鑼》是遠景的第一本書,著作人和出版社都引起文壇關注,也闢出台灣文學的新道路。
除了重新彙整經典作品,遠景也支持本土、在地創作;作家吳鈞堯以金門滄桑為主軸的《火殤世紀》前年獲得金鼎獎,讓遠景再次獲得掌聲。遠景計畫每年出版二、三本詩集,支持文學創作。
黃春明鼓勵葉麗晴,「不要妄自菲薄,遠景是台灣很重要的出版社」,希望她不要被擊倒。
葉麗晴說,走過大起大落,她不與大公司比較,「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處」。她說:「以前我和先生不精於理財與營運,就像閉著眼開船,但現在我很清楚,賺十元只能花五元。」
該如何引導民眾「看書」?葉麗晴認為,即便政府花大錢推動閱讀,成效仍不彰;現代人花太多時間使用網路,縮減閱讀的時間。她說,出版社能收支平衡已不容易,未來希望透過其他投資來「養」文學,持續出版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