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臟病又稱為冠狀心臟疾病,當供給心肌細胞血液不足,病人就會產生症狀,乃心肌上的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造成血管腔狹窄或堵塞。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未來疾病發展趨勢,到二○二○年全球疾病負擔之前五名之首位將為缺血性心臟病。
心肌對氧氣的需求超過所供應者,會發生心絞痛,病人通常抱怨胸部不舒服,甚至可能發生猝死,多見諸報章電視的報導,很多人因此來求醫。
缺血性心臟病的病人,應該先確定診斷和其嚴重程度,控制症狀和積極治療以提高存活率。一旦出現胸痛,應詳細詢問疼痛性質,若沒有探求可能的危險因子,很可能發展為嚴重心臟病,在寒冷氣候來襲,更要嚴加提防,應盡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國人飲食日趨西化,油脂及熱量攝取過高、運動量少,生活壓力大,發病機率逐漸提高,是扼殺國人健康的無形殺手!有些人雖沒有心、肺疾病等症狀,但有可能是心肌梗塞引發猝死的高危險群,尤其五十五歲以上的中年男性首當其衝,若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且有抽菸、肥胖或家族有心臟病史等,要特別留意,符合以上條件愈多項者,發生冠狀心臟病的機率愈高。
當發生以下症狀應該考慮是否有缺血性心臟病:飽餐一頓,激烈運動,天氣冷,情緒激動所引發的胸痛。胸痛會往前傳導到手臂、頷下,甚至會往後傳導到背後。 一直有胃痛、牙齒痛、胸悶、胸痛,有服藥治療但卻經常反覆發作,找不到病因者也要高度懷疑、快速就醫。
心臟如發生缺氧等現象,平常不一定會有症狀,尤其是年紀大或是糖尿病的病人。可能只是體力下降,稍微爬幾層樓梯就會覺得喘,一般心電圖也可能檢驗不出來,必須靠自己有高度的病識感。民眾千萬不可以為自己沒有心臟病症狀,就以為一定沒有心臟病變。
美國心臟病醫學會在二○一二年提出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和處置,建議病人應該接受有關藥物順從性、危險因子的控制,和規則運動等議題的教育與諮詢。治療過程上,須先確定動脈阻塞的嚴重程度,可經由(一般、二十四小時、運動)心電圖、心肌酵素抽血、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掃描、心導管、高階快速二五六切電腦斷層等診斷方式,加以評估。
只要度過急性期,在慢性期調養血液循環狀態,有很不錯的效果。
(作者為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