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把她十一歲的獨子在美國放寒假時,送回台灣來陪伴她年邁的父母,孰料人算不如天算,孩子回到台灣才幾天,她父親便因心臟病進了醫院。不巧,她的車又在冰上打滑,出了車禍不能回來。她心急如焚,因為家中還有個八十多歲的祖母,老的老、小的小,缺人照顧。便打電話給昔日好友求救,我們一聽,義不容辭,輪流去幫忙。
進去她家時,我們發現她這個被寵壞的兒子一夜之間長大了,會買菜、洗衣、曬衣(在美國是把衣服丟進烘乾機便了事),還會自己坐公車送飯到醫院。最令人驚奇的是她的祖母也不再靠輪椅行動了,站在廚房教曾孫煮飯,令我們目瞪口呆。小的學會照顧自己不令人驚奇,人本來有適應性,置死地而後生,可是老的可以逆轉,返老還童,就想不透了。
幾個好友在討論這個驚奇時,我突然想起三十年前,哈佛大學有個實驗,是提倡正向心理學的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學生做的。他們讓七十歲的老人家在心理上回到五十歲時的狀態,然後看這種心理的年輕是否會帶來身體的年輕。他們在報上登廣告,徵求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優美的度假村住五天,不但完全免費,而且還有受試者費可拿,所以報名的老人很踴躍。他們記錄老人出發前的視力、聽力、臂力、記憶力,以及認知能力,並用攝影機記錄他們走路的步伐和姿勢,然後告訴他們要回到二十年前的自己(當時《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這部電影還未出現),有一組受試者是請他們回到一九五九年,說話要用「現在式」,另一組是從現在的角度去回憶一九五九年,談話時要用「過去式」。兩組的條件一模一樣,只是一組活在虛擬的現在(一九五九年),誠心誠意要成為一九五九年的自己,一組活在現在(一九七九年),但去回憶一九五九年的自己。實驗者精心布置他們住的地方:收音機播放的是一九五九年的流行歌曲和新聞,牆上貼著一九五九年的日曆和海報,房間放著一九五九年的《生活》雜誌(Life)和報紙,晚上給他們看一九五九年的金像獎電影,討論為什麼《朱門巧婦》(Cat on the Hot Tin Roof)會得金像獎。最後一天把他們的步伐和姿勢錄下來。
結果發現所有受試者在實驗後都年輕了至少三歲,視力、聽力都進步了,用餐時精神飽滿,胖了將近兩公斤,他們主動將菜餚端上餐桌,不再等人服務,餐後自動收拾清理,行動獨立,不像剛住進來時,步履蹣跚,處處要人扶,連喝杯水都要別人端給他。進步最多的是實驗組,他們的手指變靈活了,心智能力的速度變快了,臂力增強了,走路輕快了,可見只要人在心理上覺得自己年輕,他身體也可隨著改變。
這個實驗馬上讓人看到人需要覺得自己有用,做一個被需要的人,活著才有意義,所以不要給老人和小孩太多的照顧,盡量讓他們自己來,當他們自己可以做時,會產生心理的力量,這力量使身體也跟著活化起來。現在醫院也採取這種新觀念,凡是病人可以做的事盡量讓病人自己做,他復原得比較快。
所以政府要把錢用在「心」教育上,才會事半功倍,反毒固然重要,但若把反毒的經費分一半來教孩子找到他生命的意義,從正面著手指引他,會比負面叫他不要,效果可能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