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凡四訓」裡有這樣的記載,一位張姓考生落榜,破口大罵考官有眼無珠,一旁道人說:「必是你文章不好,作文章貴心平氣和,你心境不平,文章怎會好呢!」張生慚愧,請益如何上榜。道人說:「能不能考上靠命運,命不該中,寫再好終究無益,自己要改變。」
張生問:「既是命運,怎能改變呢?」道人說:「命是上天賜,立命卻靠自己,常行善事,廣積陰德,沒什麼福分不能求的。」張生又問:「我沒錢,如何行善?」道人說:「行善積德都由心造,長存善念功德即是無量。」
《阿彌陀經》裡說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思是說要到極樂世界需要具足福德因緣,福德因緣是通往佛境的入場券。入佛境如此,在人世間成就各事業,更是不能不具足福德。
要積財先問有無積福,積福的捷徑便是聚德。道德操守愈好,福報自然大。
有道德之人,行商不欺人,不作損人利己之事。常能長期經營受人歡迎支持的企業,通常都具有益世惠人的理念,有同仁、股東、社會皆贏的願景,加上積福、造福的文化和負責任的品質觀,這樣子的企業除受到尊敬,更可傳世。
前一陣子霖園創辦人蔡先生過世,引來大眾對他的財富好奇及遺產稅之寡而多有言論之詞。
其實觀察蔡先生的人生觀和經營之道,可發現他是服膺古人所說的「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他公司的四大經營口號:一、經營腳踏實地,工作精益求精。二、注重商業道德,講究職業良心。三、重視保戶權益,負起社會責任。四、加強員工福利,兼顧股東利益。
至於他的遺產稅只有一億多引起注意,這是他注重權益將個人財產化為社會資源的另一個作法。
法律之下人人平等,權益是給懂的人去用的。長期來,他透過設立各子投資公司名義,逐步把財產轉移給子孫,增資股票發行時,也有面值轉讓子女認購,這是合法的節稅管道。
看來他的子孫少繳遺產稅,但這些因資金充沛得以吸引好人才的公司,每年都會因廣大的營業額而繳交營業稅、所得稅等。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這些員工還是要繳所得稅。只不過是化整為零,將一時之錢綿延無盡。
反觀有些公司或個人千方百計將資產隱藏或私人化,圖的是物質享受及蔭及子孫,並不肯落實社會責任及分享之意。
有句話說:「操作股票者、用心注視下一秒。熱中權利者,用心注視下一步。參加選舉者,用心注視下一次。關心人類者,用心注視下一代。」
看這多少有德行者,他們關心社會貧困弱勢之族群,雖提供大量金錢及精神去協助他們,自己仍不缺安用,反而精神富足天地廣闊。這類人士才是我們最該學習的對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