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上周以「禪師的悟道因緣」為主題,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主持,副秘書長如彬法師、職事如瑄法師、職事妙嚴法師為與談人,近三百位信眾同霑法喜。
覺培法師講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靈鷲山拈花示眾,只有大迦葉微笑,成就一段「拈花微笑」公案。西土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將禪法帶到中土,成為禪宗初祖,歷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自盛唐以降,禪風大盛,遂有「一花開五葉」之說,五家七派各有興衰,直至晚清,僅有臨濟宗、曹洞宗兩支脈平分秋色、各領風騷。
覺培法師進而指出中國歷代祖師各有開悟之因緣,而「知見」總在求道、知道、悟道的過程中,層層剝落,「煩惱」亦在覓心、淨心、明心的過程裡轉為菩提。
初祖到六祖的傳承
如彬法師以圖解說「初祖到五祖的法脈傳承與發展系統」,初祖達摩主張藉教悟宗,即心是道,修行應著眼內心覺悟,重視解行並重,宣揚「二入四行」禪法。二祖慧可覓心了不可得,在識心觀法中,見主客關係的妙心無我與意識分別心,悟出「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
三祖僧璨,依《金剛經》闡明如來知見,融合楞伽系與般若系思想,其所著《信心銘》,不逐緣,不著境,住於空便有空相。分別心皆以執為性,執則離道;而禪家的境地,不怨六塵,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四祖道信修講兼行,為契合達摩精神,道信常說「守一不移」,「終日看而不已時,泯然而心自定」,並提出「念佛即念心,求心即求佛」、「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五祖弘忍重視言傳身教,其著述《修心要論》影響甚鉅,正因為他對神秀(漸修)的正視,亦交付衣缽與惠能之頓悟法門,成為禪宗史上的分水嶺,為後世禪宗大興的基礎。六祖惠能強調「坐禪是見性之行,無礙為坐,離相為禪,不亂為定,定慧相即是為頓教法門」。修行不是拂塵的手段,卻是證後的妙修,覺後的道行,是為頓悟妙修。
南北宗禪法的演變
如瑄法師講述公案,五祖弘忍欲傳衣缽,弟子神秀與惠能各提出偈語,以觀其悟性。世人以此公案,認知惠能大師所傳是「南宗禪」,神秀大師所傳是「北宗禪」。神秀著述《觀心論》五方便門,主張看淨、觀心的漸修法門,稱為北宗禪。六祖惠能主張「無住為本、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稱為南宗禪。
南禪五家七宗,有兩大支派:一則以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為思想體系的溈仰宗、臨濟宗;一則以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為思想體系發展出來的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北宋時期臨濟宗又發展出楊岐宗、黃龍宗,合為「五家七宗」。每家各有特色,五宗的宗風:臨濟宗—棒喝;曹洞宗—叮嚀;雲門宗—突急;法眼宗—方便;溈仰宗—溫和。
臨濟宗如何傳承
「一花開五葉,佛光山是傳承哪一個宗派呢?」妙嚴法師說,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是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弟子。舉一個公案「磨磚作鏡眼中眼」,說明參禪不是光靠盤起雙腿坐禪,還是要精進修持、服務大眾,廣結善緣。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與佛光山的制度領導、佛光山的叢林學院理念相互契合。
公案「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禪師三度參叩:『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三度遭禪師痛打,仍無法當下承擔,領悟佛法。」說明「棒喝」以老婆心切,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打破我執與法執,代代相傳。其實,臨濟宗是充滿熱情與慈悲心的。
如彬法師述說六祖惠能的特色:具有「八月踏碓,腰石舂米」卑屈不以為賤的精神。以及六祖惠能處世方法與精神:侮辱不以為恥(求法具有大行力);卑屈不以為賤、艱難不以為苦(隱遯具有大智力);迫害不以為意(迫害具有大悲力);恩寵不以為榮、度眾不以為煩(弘法具有大願力)。
如瑄法師述說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价禪師的故事。幼從師誦《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忽以手捫面,問曰:「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知其資稟異賦,即指往五洩山禮靈默禪師披剃。而妙嚴法師則說百丈禪師的特色。百丈禪師每日除領導大眾修行外,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務,都不肯假手他人,秉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精進修持、弘法、作務。
百丈懷海禪師與星雲大師所制定的佛光人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可說相吻合。佛光山樹立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多元化的弘法度眾方式,無不是在弘揚佛法。
覺培法師告訴信眾,在每一位禪師悟道的因緣裡,不乏經過困苦風浪,求道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無論頓悟與否,總要漸修始能完成。在現實生活裡,境起風浪由他去,去除妄念,在複雜的人世間,釐出一個「簡單」、「寧靜」,並以佛光山行事原則:「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做、唯法所依。」就能達到禪者最佳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