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部一趟,才知鄰居方阿姨十八歲的女兒婷麗為情自殘,還好幸運地救回一命,否則方阿姨不知要難過多久呢?印象中,婷麗總是負面思考居多。和她聊天,發覺她喜歡鑽牛角尖,凡事往壞處想。而方阿姨亦然,不管何時見到她,總是愁眉深鎖。原來,悲觀也會遺傳。
悲觀真的會遺傳嗎?我想,是家庭的氛圍感染了孩子,讓孩子「負面思考」多於「正向思考」。著名的專欄作家哈里斯(Sydney J.Harries)曾有一個體驗:一晚他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朋友很禮貌地對攤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冷地不發一語。兩人繼續往前行,哈里斯忍不住說道:「那傢伙的態度很差,不是嗎?」朋友回答:「他每天晚上都這樣!」哈里斯問他:「那你為什麼還要對他那麼客氣?」朋友答道:「為什麼我要讓『他』來決定我的行為呢?」哈里斯的朋友除了很有智慧之外,還是一個樂觀正向的人呢,凡事都往好的方面去解讀。
過去我曾採訪某科技業董事長,他提到公司草創初期,工廠曾發生大火。有些股東因此抽走大部分資金,更有許多員工因為廠房付之一炬,心情難過不已。這位董事長不但不沮喪,反過來安慰員工:「愈燒,公司才會愈旺啊!」在董事長的樂觀號召下,所有員工齊心重振公司,現在這家公司為股票上市公司,旗下擁有四千多名員工。如果這位董事長因為工廠大火、股東退股而一蹶不振,就沒有東山再起的今日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命的過程原本就起伏不定。樂觀的人可以勇敢面對困阻,悲觀的人卻可能讓自己天天陷入愁雲慘霧中。
還好心理學家發現,樂觀思想是可以培養的,即使有些孩子天生不具備樂觀特質,也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來培養。培養孩子樂觀的特質,做父母的必須先有樂觀的思維。父母在處理自身與家庭問題時的樂觀態度,對孩子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孩子會透過觀察和模仿逐漸養成樂觀特質。
舉例來說,台北的冬天經常下雨。如果外出時碰到下雨天,父母親絕不能說:「該死,又下雨了!」因為抱怨無法改變下雨的事實。我們應該換一種角度告訴孩子:「下雨讓水庫有充沛的水量,大家才有水可以喝。」讓孩子學會正向思考,在生活中自然地養成樂觀的人格特質。
此外,父母親批評孩子的方式正確與否,也會影響孩子日後性格是傾向樂觀或悲觀。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應該恰如其分,不要把幾次錯誤誇大成永久性的過失,讓孩子體會自己所犯的錯誤是可以改變的,並知道從何處著手改變。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多半是建立在父母對他們的評價上,因此父母對孩子的言行應以欣賞鼓勵為主,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勢,幫助孩子喜歡自己,才能培養出樂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