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藺草編織林黃嬌

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12.12.27
1620觀看次
字級

一九七○年代以來,隨著本土意識抬頭,台灣藝術界出現一些素人藝術家,也帶出另類的藝術樣態,平添一股活力,例如:南鯤鯓的洪通、埔里的林淵、高雄的王樹、台東阿美族彭明通。他們共同特色是:一、來自民間;二、年過半百才創作;三、作品素樸可愛,充滿想像力。素人藝術家中,大多為男人,女性偏少,這種現象因為藺草編織家林黃嬌的出現有些改觀。

林黃嬌(一九三二~)出生於台中清水,幼年就送給人家當童養媳。她凡事打拚,目識巧,農忙之餘,下海牽網捕魚。一九五○年代,編藺草製品一時成為家庭副業,她跟著未來的婆婆學編製藺草帽,做「帽臍」、起底、加草、收邊,迅速完成帽胚。十八歲時,與大兄林松柏「送作堆」,正式成為夫妻。經過「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後,林家失去僅有的土地,生活頓入困境。婆婆帶著一家人移居台東,與鄉親比鄰而居,並與原住民相往來,學習耕作要領。她的台東歲月,盡是在種田、賣菜、煮飯洗衣、照顧五個子女的忙碌中度過。

一九八四年,五十二歲的林黃嬌和二女兒、三女兒都在女婿經營的獅子王飯店幫忙,趁空閒,她重拾草編技藝。於是嘗試新的設計,以藺草編製立體動物造型的擺飾,如金魚、小雞等,當時鄭烈縣長到飯店看到後,相當驚艷,並促成林黃嬌首次個展。她一年籌備,終於完成包括〈十二生肖〉、〈二十四孝〉等作品,一九九○年正式在台東縣立文化中心舉辦第一次個展。從此,展現素人編織的系列魅力。先生看在眼裡,主動為她栽種大甲藺草,供她編織所需,並從旁打氣鼓勵。

一九九七年,她的〈十二生肖〉獲得第五十一屆全省美展工藝類佳作;一九九八年,她應邀到台東師院傳授藺草技藝,同時在文化中心開設推廣課程,而與鄭梅玉老師結下亦師亦友的師生緣,同時作品獲得更大能見度;一九九九年,她的〈九如圖〉獲得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第五屆編織工藝獎入選。阿嬤揉合傳統與創新的藺草編織,遠征歐洲,當然也被故鄉台中所關注,一再應邀返鄉舉行藺草編展覽與示範。二○○六年,獲頒「第二屆大墩工藝師」認證。二○○八年,阿嬤入選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台灣工藝之家」,多了一分薪傳的使命。

林黃嬌在中斷三十年的藺草編生涯,憑著年輕時紮實的基本工法,藉著豐富想像力、靈活的雙手,馳騁於草編世界,創造出藺草編的新風貌。她的技法以壓一、壓二、起頭與收邊為主,從而編織立體造型,迥異於傳統編工的平面花格,堪稱別出心裁。

阿嬤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藺草編作品,包括:〈八仙過海〉、〈九如圖〉、〈簑衣〉、〈雞飛狗跳〉、〈出征〉、〈信仰〉、〈龍王〉、〈乾隆君遊江南〉、〈農村四部曲〉、〈子孫滿堂-豬〉、〈二十四孝〉、〈阿美族服飾〉、〈捕魚〉、〈阿公阿嬤泡茶〉、〈農舍〉、〈全家福〉……,或取材生活或追蹤民俗,她窺意象而編織,展現童趣盎然的作品,並且在每件作品中賦予動人的故事。

二○一一年,阿嬤的老伴往生,經過一陣陰霾的日子,她安頓自己,重返生活軌道。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到菜園摘選蔬菜、到鯉魚山腳下菜市場販賣。午後空閒時,或編織或教學,勞碌一輩子,在在印證「工作就是生活」的人生哲學。在台灣素人藝術家當中,她的系列作品既獨特又素樸,更為「民俗是藝術的土壤」做了最佳的詮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