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起一句佛家偈語:「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穿透幾多難,猛然撞得來時路,始信平生被眼瞞。」台北副市長,如今在大學授課的金溥聰說,人生不要像隻蒼蠅,拚命鑽牛角尖,到頭來才發現白忙一場。
年輕的時候金溥聰也常「立志」,以後要做什麼、什麼,並且制訂每天的行事曆,幾點起床、幾點做什麼,寫得很清楚,但常常流於形式,總是做不到。以當年的個性,訂出的目標萬一沒有執行,有時會氣自己沒用,甚至會變得焦躁不安,對自己失望。
中年以後,變得更瞭解自己的優缺點,不再眼高手低,不需要再去制訂那些壓迫自己的事,對自己做不務實的要求,也不再刻意與人比較,而是逐漸摸索出一個固定的生活節奏與步調。
人生可以努力,但不要那麼執著,即使事情沒成功,也許是努力不夠,也許是運氣不好,生命本來就充滿各種偶然。機運、環境,都有可能影響結果,一件事可能不會只有一個原因或答案,必須斜的看、正的看、反的看,試著接受各種可能發生的結果。如此,對人生的想法就會豁達,不會怨天尤人。
以前,金溥聰有句座右銘「不要輕易放棄」:中年以後,他換成「心無執著,茶可當酒,甘之如飴」,一切順勢隨緣,不要放不開困擾自己的東西。不管是事業、感情、名位、財富……,對某些事情的期待不要那麼高,不一定非要怎麼樣,儘量順其自然。
付出如果是出於自然,沒有那麼強烈的企圖心和要求回報,那種付出反而比較快樂,你可以朝那個方向推進,但結果卻不能操控,不一定是你所期望的,如果不抱著那麼強烈的期待和算計,人生的態度就能比較瀟灑,不會因為「一定要怎樣」或「一定不要怎樣」而受到衝擊,得失起伏就不會那麼大。
天地之間,「輸贏」彷彿早有定數。年輕的時候,一心追求「贏」,一旦做了一件事,好像非成功不可,接受失敗的容忍度很小,萬一失敗,就會找藉口,帶來的後續震撼也比較大。
到了中年則是知道極限,瞭解不是什麼都能贏,而且會試著用「盈虧」的角度思考,即使這次輸了,下次可能就會贏,老天這次虧待我,下次可能厚待我,好像變得比較阿Q,但肯定比較快樂。
一旦得到稱讚、肯定或成功,如果內心很誠實地想:「哇,我真是很幸運,在這個時候做了這樣的抉擇,得到別人眼中輝煌的成就,老天真是厚待我,除了幸運,還有什麼可以解釋?」
如果說,中年要懂得選擇優先順序、懂得死心、懂得捨棄……。聽起來好像是一連串的絕決與棄世,滿悲情的,但前提是在積極的人生觀之下,其實是快樂的泉源,是智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