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基隆訊】「文化基隆歡喜出航」的二○○五年基隆市文化發展會議,昨天登場;上百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文史專家共聚一堂,為基隆市未來的文化發展把脈。
基隆市副市長柯水源指出,基隆不論在漁業、礦業、航運或台灣發展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可惜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市府邀集各領域的專家研討,希望把「台灣頭」的歷史文化發揚光大,形塑文化港都的新氣象。
柯水源細數基隆的歷史說,早期的基隆礦業發達,清朝末期全台有二十八處煤礦,基隆就占了十四處,巡撫劉銘傳治台,在基隆獅球嶺闢建全台第一條鐵路,就是著眼於煤礦運輸。當年海運多靠帆船,台灣帆船運輸的起點就在基隆的暖暖,大陸人民東移,基隆也成為他們接觸台灣的第一站。其他像基隆港、八斗子火力發電廠等,也都曾是享有「台灣第一」的光榮歷史。
文化局長楊桂杰說,城市的精緻內涵來自細膩的文化建設,基隆擁有與海洋共存共的特質,正是發展文化的最大優勢;期待在文化發展會議之後,基隆文化的創新與突破能與城市的榮耀一起歡喜出航。